诗人赵婧:苦乐笑泪成就的诗意篇章
通讯员:蔓 青特邀嘉宾从左至右:郑小琼、胡野秋、刘元举、杨克、桂汉标、赵婧。3月15日下午,由《特区文学》杂志社主办的“深读诗会”第五期主题诗人赵婧作品分享会在...
通讯员:蔓 青
特邀嘉宾从左至右:郑小琼、胡野秋、刘元举、杨克、桂汉标、赵婧。
3月15日下午,由《特区文学》杂志社主办的“深读诗会”第五期主题诗人赵婧作品分享会在《特区文学》杂志社的文学空间成功举办。
出席此次分享会的特邀嘉宾有: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杨克,深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彭名燕,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元举,著名诗人桂汉标,《作品》杂志社副社长、著名诗人郑小琼,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并有来自广州、韶关、东莞等地的诗人、评论家、记者等嘉宾参加。活动由《特区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朱铁军、诗人鲁克主持。
〈特区文学〉总编朱铁军,也是“深读诗会”发起人之一,主持分享会。
诗人鲁克,也是“深读诗会”发起人之一,主持分享会。
赵婧:国家一级作家、诗人、深圳市作协秘书长。她原籍河南,生长于广东韶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韶关担任工厂广播员,开始写作,先后出版了诗集《走出孤独的雨季》《我的心也像大海》,散文集《守望女儿》《亲爱的孩子》等。她说也有过莫言说的那种为了将来有饺子吃而奋斗的过程,一门心思往作家光环里钻,到最后发现靠写作还不起房贷和培养孩子兴趣的费用。在她12岁的时候,姥姥去世,而姥姥给她的影响延伸至今。她在发言中坦言,曾经忧郁到在半夜三四点钟穿着睡衣在街头流浪,而她经历的苦难最终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今年是她在深圳市作协工作的30周年,正如她所说,“诗歌在左,苦难在右,没有文学没有诗歌,就不会有我人生的 成功与喜悦。只要不放弃对爱的向往,一切都来得及。”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杨克对赵婧作为深圳作协秘书长为广东作协和中国作协的采风活动做了很多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对她几十年坚持文学创作精神表示钦佩。他评价赵婧的诗歌特点是有真情,诗歌要打动人不仅表现在写作技巧上,也要情感饱满,不仅抒发了个人的小爱,也表达出一种社会的大爱。这对当下的一些年轻诗人,尤其是女诗人是一种借鉴。
深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彭名燕表示,与赵婧搭档20多年,很了解她,她有许多无法向人诉说的苦难,但是她很坚强。赵婧的诗有许多细节能打动人,如《午夜的粥》中写到“快乐就是简单地在一个夜晚的风中喝粥”,读后在人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粥的画面,同时出现了一个被微风吹的头发有点凌乱,美丽女人在大排档独自喝粥的凄美情景。她的许多诗中有能看得见、摸得着、品味得到的细节,给她的诗增添了亮点。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元举说,现在的文学作品看了太多矫情装饰之后,真正被击中的是苦难、悲情、悲剧与无奈。在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诗人尤其倍受折磨,脆弱,忧郁。赵婧写到悲情的梵高,写到穷苦艰辛的姥姥,写到与婴儿对视,写到自身挣扎的城市、乡村,写到忧郁症,她没有写自杀。不是说她没有写到份儿,不够极至写作,而是想表达的是卡夫卡对敏感诗人的结论式引领: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笼罩你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要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你是诗人!
著名诗人桂汉标:与上世纪80年代初韶关五月诗社草创几乎同步,赵婧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近40年来她写下数百首诗作,真切入微地记录了历史变迁中人们的心理流程,表现了丰富多采的时代特质与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形而上意义的改革开放“心灵史”。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到改革开放前沿时尚之都深圳,赵婧经历了比其他人更为激烈的观念碰撞与蜕变,她写下了《我在城市生活》《我的心也像大海》《关于城市爱情》等剖析心灵、拷问灵魂的警醒之作,过了多年再读,依然感人至深,回味悠长。与前期作品通过一些具体人与事抒写悸动激荡情怀不同,赵婧的《大卑微》《忧郁症》《 我想呆在十一月里》等诗作更多地深入都市现代文明发展的深处,既传导诗人的独到发现和独特体验,又道出“芸芸众生”受困于生存悖论的精神压抑、扭曲,某种程度上直接锲入人类生存的深度而貝备了超越时空、超越现象的精神力量。尤其是近些年赵婧“回河南走了一趟”写下的发表于《诗刊》的组诗和第一次进西藏后写的磅礴豪放之作,更是直抵人性幽微之境、发出现代人在物化困境中重新找回心灵和梦想的呼唤
《作品》杂志社副社长、著名诗人郑小琼:赵婧的诗歌有许多细节,这正是感动人的地方,她是一种完整性的写作,诗人表达的主题通过细节呈现。细节与琐碎的区别在于内在结构的逻辑性,当下有一些诗歌缺乏逻辑、破碎,只是一些散裂的句子,一些意向堆积,这是不可取的。赵婧的诗歌另一个特点是充满人间烟火味,有真情,写心灵,诗歌的日常性内容如何艺术处理, 从她的《午夜的粥》等诗歌中可以体现出来,值得年轻人学习。
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赵婧的诗歌不华丽、不乖张,自然流淌如淙淙小溪。她的诗歌简约而不简单,一目了然的词汇和曲径通幽的寓意,需要我们认真细读方可参透。诗人的内心通过诗歌与世界联通,从中能看到浓重的孤独感。《梵高,梵高》里的梵高是孤独的,《大卑微》其实也是“大孤独”。赵婧的孤独让她越发温暖和善良,所以她选择用温暖和善良面对“闹哄哄”的城市。赵婧对现实世界是充满不安全感的,这种不安全感通过她《和一个婴儿对视》,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是敏感的,赵婧尤甚。她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催生出极强的自尊,同时也与不曾察觉的自卑相伴,自尊与自卑时时互搏。诗人也许在常人眼里是不正常的人,但正是这些不正常的人让世界变得正常一些,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金钱、名利的时候,诗人仍然在捍卫着自己内心的干净。
列席到场的嘉宾纷纷发言讨论。
评论家唐小林:作为诗人,赵婧具有良好的艺术直觉,她能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捕捉诗意,并且将这种诗意的发现巧妙地浓缩成诗,从而给读者带来诗意的阅读享受。
诗人孙夜:赵婧内心的诗意是通过她的诗歌传达给我们的,她的诗歌语言读起来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语气平和、情感内敛,像是娓娓讲述。同时她的语言是有选择的、是节制的,与“口水写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诗人鲁克:诗是爱的代名词,诗歌是赵婧“坚持爱”的“另外一种方式”。赵婧的诗歌是诚实的,也是朴实的,她有一颗赤子之心,更有一双赤子之眼。诚实,朴实,踏实,正是诗人赵婧的诗歌给我的整体印象。
媒体人汪仕林:赵婧的诗歌中浸透了对人生的观察透视,对爱的刻骨铭心,诗中对爱的描述也都折射出一个女诗人的细腻、敏感、深沉等特质。所有这些也将诗人的风格与其他诗人区别开来。
诗人王亚明:赵婧的诗写到了人生中不同的“痛”,但这些诗化的“痛”经过诗人女性的视角,提炼出的是情感的力量,思辨的力量,生存的力量,诗歌的力量,人性的力量。这些力量在赵婧笔下演绎成颇具阳刚的诗作。
评论家芦继平:赵婧的诗没有花里胡哨的词藻,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纯朴的语言,直抒胸臆的笔法,准确地道出了诗人心底的感受和情怀,写的清清楚楚,读者明明白白。诗人的心一直在痛,这种痛给诗人以力量和勇气。赵婧的悲闵情怀渗透在诗行里面。
诗人赵目珍:赵婧的诗歌坚持最本真的写作路径,以情动人、以事感人。在语言上不追求夸饰和修辞,不故弄玄虚,以最真诚的态度写自己的最真实的所想与所感,是一种朴实但却非常有力的心灵语言,有“我口写我心”的质地,很能打动人和感染人。
评论家廖令鹏:读赵婧老师的诗歌,很快就能品尝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峥嵘在《诗品》中把这样的诗称为——有滋味的诗。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耐得住咀嚼,它是诗歌中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赵婧的诗歌常常出现有力量的诘问,给人们一个激灵,从而设身处地思考自己的处境,发人深省。
李可君现场朗诵赵婧诗歌。
另有评论家杨青松、诗人阮雪芳、诗人唐驹、诗人戴逢春等纷纷发言,展开了热烈精彩的讨论,多位与会嘉宾现场声情并茂朗诵了赵婧多首精彩的诗歌,分享会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据悉,“深读诗会”是深圳诗歌界正在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由深圳市作协秘书长赵婧、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朱铁军、 诗人、鲁克联合发起。有别于其他诗会,“深读诗会”让诗歌现场融入诗情、诗性,融入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诗歌之间,语言与情感之间,返璞归真,去繁芜而从心、入境,回归到真诚、质朴、温暖、自然、随性的诗歌交流现场。“深读诗会”每期一个主题诗人,旨在以多视角深度解读诗人和诗歌,延伸和拓展对诗歌的深层哲理认知,多重阅读解读导读加上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