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护航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通州区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通州区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是深入贯彻落...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通州区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区委、区政府坚持常态化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部署开展法治政府攻坚行动,推进了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通州区在创建过程中,进行了多项“率先”工作。率先制定法治政府建设专门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副中心法治政府建设保持“全国领先、京内前列”的奋斗目标。全市率先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集中统一发布,实现“两个首次”,有效提升了法治政府年度报告的含金量和专业性。
有效承接市级赋权。副中心管委会累计承接市级赋权108项,工作事项16项,通州区政府相关部门承接市级赋权29项,进一步拓宽“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制度基础,一大批事关副中心规划建设发展的亟待办理的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行政效率大幅提高,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手续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千亿投资任务。政策吸引力加速释放,市场主体加速入驻,总部经济特色凸显,三峡集团二三级企业等一批大型总部企业承接落地,金融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超过10%。创新事中事后监管。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出台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副中心发展27条实施意见,推出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等“一揽子”措施。出台“通八条”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在全市率先创新打造“政策通—通州区企业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纾困、高质量发展。形成市场监管领域许可证套餐服务等9项制度创新,新建楼宇项目住所证明新方式——“五证办照”入选商务部服务业扩大开放最佳实践案例。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提速升级“跨域通办”。持续推行副中心政务“云窗口”服务模式向各街乡镇、社区(村)、园区楼宇等基层服务站点的下沉延伸,形成与市政务中心“东西呼应、双子联动”的服务新格局。在曹妃甸和河北雄安及廊坊北三县等地建立政务服务协同机制,实现639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京津冀‘区域通办’联动机制”入选北京市“两区”建设第一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健全决策制度。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通州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试行)》《通州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细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工作流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创新执法方式。通州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关于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意见》和《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出台《通州区包容审慎“沙箱监管”若干规定》,建立包容审慎“沙箱监管”对象库,对符合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四新经济”企业,在可控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实现了行政执法裁量权从“一刀切”逐步向“精细化”转变。
创新机制,打造“阳光复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出台《通州区全面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实现流程、空间、队伍、文书规范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五个率先”,即率先发布《通州区行政复议报告(1999-2017)》《通州区行政复议应诉十大典型案例》;率先出台《通州区关于实行行政复议“三公开”制度的意见》;率先出台《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系统提升行政复议质效水平;率先完成复议接待室空间标准化建设;率先建立22个行政复议接待咨询分中心。2020年7月,通州区单项示范项目“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获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近三年,累计1000余件行政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有效实现了行政争议“溯源治理、就地化解”。
筑牢民营企业法治“防火墙”。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企业法治体检中心”,提供“普惠式供给体检”和“个性化要约体检”项目,“线上+线下”直接受众30余万人。
下一步,通州区将积极投入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副中心实践,全面推进科学决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2035年实现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贡献副中心方案和副中心行动。
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区委、区政府坚持常态化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部署开展法治政府攻坚行动,推进了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通州区在创建过程中,进行了多项“率先”工作。率先制定法治政府建设专门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副中心法治政府建设保持“全国领先、京内前列”的奋斗目标。全市率先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集中统一发布,实现“两个首次”,有效提升了法治政府年度报告的含金量和专业性。
有效承接市级赋权。副中心管委会累计承接市级赋权108项,工作事项16项,通州区政府相关部门承接市级赋权29项,进一步拓宽“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制度基础,一大批事关副中心规划建设发展的亟待办理的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行政效率大幅提高,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手续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千亿投资任务。政策吸引力加速释放,市场主体加速入驻,总部经济特色凸显,三峡集团二三级企业等一批大型总部企业承接落地,金融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超过10%。创新事中事后监管。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出台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副中心发展27条实施意见,推出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等“一揽子”措施。出台“通八条”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在全市率先创新打造“政策通—通州区企业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纾困、高质量发展。形成市场监管领域许可证套餐服务等9项制度创新,新建楼宇项目住所证明新方式——“五证办照”入选商务部服务业扩大开放最佳实践案例。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提速升级“跨域通办”。持续推行副中心政务“云窗口”服务模式向各街乡镇、社区(村)、园区楼宇等基层服务站点的下沉延伸,形成与市政务中心“东西呼应、双子联动”的服务新格局。在曹妃甸和河北雄安及廊坊北三县等地建立政务服务协同机制,实现639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京津冀‘区域通办’联动机制”入选北京市“两区”建设第一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健全决策制度。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通州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试行)》《通州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细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工作流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创新执法方式。通州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关于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意见》和《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出台《通州区包容审慎“沙箱监管”若干规定》,建立包容审慎“沙箱监管”对象库,对符合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四新经济”企业,在可控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实现了行政执法裁量权从“一刀切”逐步向“精细化”转变。
创新机制,打造“阳光复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出台《通州区全面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实现流程、空间、队伍、文书规范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五个率先”,即率先发布《通州区行政复议报告(1999-2017)》《通州区行政复议应诉十大典型案例》;率先出台《通州区关于实行行政复议“三公开”制度的意见》;率先出台《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系统提升行政复议质效水平;率先完成复议接待室空间标准化建设;率先建立22个行政复议接待咨询分中心。2020年7月,通州区单项示范项目“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获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近三年,累计1000余件行政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有效实现了行政争议“溯源治理、就地化解”。
筑牢民营企业法治“防火墙”。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企业法治体检中心”,提供“普惠式供给体检”和“个性化要约体检”项目,“线上+线下”直接受众30余万人。
下一步,通州区将积极投入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副中心实践,全面推进科学决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2035年实现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贡献副中心方案和副中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