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

东城区:扎根社区 反哺社区 让非遗添彩美好生活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不仅有故宫、天坛、大运河这样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挖掘和整理,东城区...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不仅有故宫、天坛、大运河这样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挖掘和整理,东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全市之首,非遗保护工作在政策制度、名录体系、传承传播、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非遗之城”建设成果日益凸显。
  “金石传拓”纳入课程体系;“鲁班学堂”吸引众人参与;“剧装戏具制造技艺”,形成了以剧装厂为核心的全国知名“剧装戏具一条街”……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推动“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深化与创新,增强非遗在基层社区中的传承传播活力,让非遗进一步融入当代生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创新的丰沛源头。
  “非遗是活态的,存在于各式各样的文化实践中。”区文旅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说:“对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传承和区域特色的项目,充分重视其区域性与整体性特点,发挥其在整体性社区生活的影响,使这些项目在社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影响。例如,天坛街道辖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剧装戏具制造技艺’,形成了以剧装厂为核心的全国知名‘剧装戏具一条街’。‘坛根儿留巧艺 指尖绣国潮’活动品牌已经辐射到周边区域,众多京绣爱好者到剧装厂实地体验手绣,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京绣爱好者和职业中学的学生到此观摩、体验、就业,逐渐形成了非遗在社区扎根、传承、发展的土壤,以及反哺滋养社区居民的良好生态。”
  2020年,东城区成为“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在全区范围内遴选6个示范点开展试点工作。非遗在东城的社区里有着怎样的“内发式”运作模式,又如何为社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原来,除了知名度较高的一些非遗项目外,很多散落在社区的“不出名”的非遗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同样具有深厚群众基础。东城区结合各社区人员构成、社会层次和不同需求,构建平台,连接非遗传承人及博物馆、学校与文创团队等,因地制宜推动不同项目在社区生根发芽,形成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工作模式。
  “推动更多项目在不同场所和空间广泛开展,并渐成惯例和传统,为项目的传承与开展塑造浓厚的群众性氛围成为保护非遗的一种重要方式。”区文旅局的相关负责人说,比如京作非遗博物馆是国内首个系统研究、展示京作非遗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鲁班学堂”是该非遗博物馆推出的非遗文化教育服务项目。再如传拓艺术作为东城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是项目保护单位,受传于故宫博物院的校长王泽旭是项目传承人。工美附中便将“金石传拓”纳入课程体系,由王泽旭亲自授课,从开课至今,惠及学生及家长千余人。该校成立金石传拓技艺工作室,同学们的参与度也很高。
  非遗在社区的保护与发展,除情怀激发和平台搭建外,与传承人的生活生计相结合、与文化传播、群众需求相结合,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现实、融入文商旅发展同样重要。近日,东城区红桥市场非遗新联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市首家非遗行业新联会。据悉,“红桥非遗新联会”将通过开展文化传播、技艺传承、公益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利用。此前,红桥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粉丝吸附能力,成为年轻人在网上社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必备项目。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东城“非遗在社区”独特的创新示范。
  非遗在社区,文化在身边。在“非遗在社区”传承实践中,东城区将持续发挥非遗在城市更新中的“黏合剂”作用,使每一个热爱非遗的人在东城找到土壤,为非遗在增强文化认同、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和谐、维系邻里情感、提升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