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硬核科技企业做队友的孵化器:“寻找优质种子,助其生根发芽”
记者 黄海华 当下,氛围灯越来越受到“汽车一族”喜爱,然而其中的芯片大部分来自国外。上海泰矽微电子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的氛围灯专用芯片,填补了国产小封装汽车氛...
记者 黄海华
当下,氛围灯越来越受到“汽车一族”喜爱,然而其中的芯片大部分来自国外。上海泰矽微电子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的氛围灯专用芯片,填补了国产小封装汽车氛围灯芯片的空白。
成立不到4年,泰矽微自主研发了十几款芯片,正致力于成为一家平台型芯片公司。有意思的是,其创始人熊海峰两次创业,都在襄创创业孵化器的同一个办公室,“这里不仅提供温馨的空间,还让企业在聚焦产品与业务的同时,可以更高效处理不那么擅长的其他事务”。
把市场需求融入产品开发
“我们可能是国内最早提出‘MCU+’概念的。”熊海峰告诉记者。MCU作为一种微控制器芯片,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他敏锐地观察到,很多泛物联网应用中,通用MCU芯片已经不能满足泛物联网在成本、功耗及性能方面的需求,于是提出了“MCU+更多特定功能的专用芯片”概念,为用户定制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
一般的工业传感器需要经过信号调理电路后,才能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泰矽微创新性地将用于信号调理的电路融合到了处理器中,形成信号链专用MCU芯片,从而简化了此类应用的周边电路,节省了调理电路芯片。这一亮点技术,造就了公司的第一款产品,疫情期间供应给了血氧仪厂商鱼跃。
2022年3月,泰矽微发布了汽车3D触控芯片。熊海峰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的可靠性和人机交互体验受到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众多汽车厂家的青睐。
“表面看,我们的产品系列之间似乎没有强相关性,但其底层技术是相通的。”熊海峰说。许多纯技术创业,一般先做出产品,再去寻找市场,而泰矽微从一开始就是市场驱动,先看市场上缺少什么,在赛道中找出头部厂商,把他们的需求融入产品开发中。
正是这样的另辟蹊径,使得泰矽微的产品一经推出,就能解决行业痛点,并成为头部厂商的合作伙伴。
选择高成长价值创业项目
“我们其实也在创业,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是初创企业。”襄创创业孵化器创始人陈华告诉记者。襄创也遭遇过创业低谷,2017年是这家民营孵化器投入运营的第一年,但没有一家企业入驻。陈华对此“复盘”时认为,租金过高是一个问题,襄创是租房做孵化器,相较国有孵化器的物业成本更高。更重要的是,孵化器不应是一个物理空间的简单提供者,而应成为“方案提供者”。
“孵化器是一个值得长期做的行业。”陈华下了一个决心,选择具有高成长价值的创业项目,自行承担租金短期亏损压力,通过投资来平衡经营效益。
如何判断高成长价值?“我们不关注模式创新,只聚焦硬核科技。”陈华说,主要看企业是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迭代升级的能力,赛道国产化率是否高,以及企业的创新价值能否为社会共享。
泰矽微原本计划落地外省市,襄创联手浦东国资共同投资,将其留在张江发展。疫情期间,在企业最困难时,襄创又追加了投资,“当时协议还没生效,我们就把钱打到账上”。陈华介绍。在襄创助力下,泰矽微获得多轮高质量融资,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成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孵化器要有能力做硬核科技企业的队友,用服务赢得投资机会。”陈华认为,当下,民营孵化器要“活下来”,不仅要提供常态化服务,还要靠前一步,为入孵企业规划可申报的资质或项目,帮助企业进入到大企业的供应链等。目前,襄创已助力孵化了近60家企业,并投资了其中7家企业,走出了一条“孵化+投资”之路。“我们还将继续寻找优质的种子,助其生根发芽。”陈华说。
当下,氛围灯越来越受到“汽车一族”喜爱,然而其中的芯片大部分来自国外。上海泰矽微电子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的氛围灯专用芯片,填补了国产小封装汽车氛围灯芯片的空白。
成立不到4年,泰矽微自主研发了十几款芯片,正致力于成为一家平台型芯片公司。有意思的是,其创始人熊海峰两次创业,都在襄创创业孵化器的同一个办公室,“这里不仅提供温馨的空间,还让企业在聚焦产品与业务的同时,可以更高效处理不那么擅长的其他事务”。
把市场需求融入产品开发
“我们可能是国内最早提出‘MCU+’概念的。”熊海峰告诉记者。MCU作为一种微控制器芯片,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他敏锐地观察到,很多泛物联网应用中,通用MCU芯片已经不能满足泛物联网在成本、功耗及性能方面的需求,于是提出了“MCU+更多特定功能的专用芯片”概念,为用户定制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
一般的工业传感器需要经过信号调理电路后,才能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泰矽微创新性地将用于信号调理的电路融合到了处理器中,形成信号链专用MCU芯片,从而简化了此类应用的周边电路,节省了调理电路芯片。这一亮点技术,造就了公司的第一款产品,疫情期间供应给了血氧仪厂商鱼跃。
2022年3月,泰矽微发布了汽车3D触控芯片。熊海峰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的可靠性和人机交互体验受到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众多汽车厂家的青睐。
“表面看,我们的产品系列之间似乎没有强相关性,但其底层技术是相通的。”熊海峰说。许多纯技术创业,一般先做出产品,再去寻找市场,而泰矽微从一开始就是市场驱动,先看市场上缺少什么,在赛道中找出头部厂商,把他们的需求融入产品开发中。
正是这样的另辟蹊径,使得泰矽微的产品一经推出,就能解决行业痛点,并成为头部厂商的合作伙伴。
选择高成长价值创业项目
“我们其实也在创业,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是初创企业。”襄创创业孵化器创始人陈华告诉记者。襄创也遭遇过创业低谷,2017年是这家民营孵化器投入运营的第一年,但没有一家企业入驻。陈华对此“复盘”时认为,租金过高是一个问题,襄创是租房做孵化器,相较国有孵化器的物业成本更高。更重要的是,孵化器不应是一个物理空间的简单提供者,而应成为“方案提供者”。
“孵化器是一个值得长期做的行业。”陈华下了一个决心,选择具有高成长价值的创业项目,自行承担租金短期亏损压力,通过投资来平衡经营效益。
如何判断高成长价值?“我们不关注模式创新,只聚焦硬核科技。”陈华说,主要看企业是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迭代升级的能力,赛道国产化率是否高,以及企业的创新价值能否为社会共享。
泰矽微原本计划落地外省市,襄创联手浦东国资共同投资,将其留在张江发展。疫情期间,在企业最困难时,襄创又追加了投资,“当时协议还没生效,我们就把钱打到账上”。陈华介绍。在襄创助力下,泰矽微获得多轮高质量融资,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成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孵化器要有能力做硬核科技企业的队友,用服务赢得投资机会。”陈华认为,当下,民营孵化器要“活下来”,不仅要提供常态化服务,还要靠前一步,为入孵企业规划可申报的资质或项目,帮助企业进入到大企业的供应链等。目前,襄创已助力孵化了近60家企业,并投资了其中7家企业,走出了一条“孵化+投资”之路。“我们还将继续寻找优质的种子,助其生根发芽。”陈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