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

民生优先!这些东城小院儿,“改”成宜居幸福窝

  通过旧物改造,普通平房院变成远近闻名的“无废小院”;针对家家户户不同需求,定制的“个性化小院”……2023年,本市启动了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随着环境整治提升...

  通过旧物改造,普通平房院变成远近闻名的“无废小院”;针对家家户户不同需求,定制的“个性化小院”……2023年,本市启动了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随着环境整治提升从胡同街巷延伸至平房院落,在东城,一批带给人们“便捷、安全、舒适”、“看着美、住起来更美”的小院,也在治理过程中不断涌现。
  
草厂七条13号院:
自给自足绿色低碳   
老爷子循环利用物资
  走进草厂七条13号院,李洪盛正鼓捣院里的花花草草。“看这黄瓜,今天上午刚摘了一根。去年种的是葫芦,也结了不少。这盆是韭菜,前天刚割了一‘掐’包饺子,还有薄荷、茉莉、葡萄……”
  2021年,东城区前门街道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专业社工的帮助下,启动“零废弃循环院落”建设,心灵手巧的“环保达人”李洪盛家因为院落基础好、垃圾分类做得好,而被选作首批试点。
  年过六旬的李洪盛是街坊口中的“环保达人”,而他家的院子更是远近闻名的“无废小院”。
  一院花木如此茂盛,有何种植妙招?李洪盛神秘地来到院内花池旁。一根30多厘米高的废旧雨水管直立着插入花池中,一半埋进土里,一半露在外面。掀开罩在雨水管上的塑料薄膜,黑乎乎的管内放着鸡蛋壳、鸡骨头等垃圾。“这是林大学生们给我家做的‘蚯蚓塔’。”李洪盛介绍说,埋在土里的管壁打有小孔,管内的厨余垃圾会吸引蚯蚓钻入,蚯蚓不断吐出有机肥料,让小花池的土越来越肥。
  不仅如此,院中还摆放着一只绿色的堆肥桶,掀开盖子,只见菜叶等厨余垃圾浸泡在水中。“现在天热,两三天就自然发酵了,用这个水稀释浇花,渣子埋在土里当肥料。”李洪盛传授秘方,有了蚯蚓塔和堆肥桶,取土、取肥用来种花种菜,院里的花木才会如此茂盛。
  在13号“无废小院”内,处处可见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的奇思妙想和新奇设施。外墙边安装着“雨水收集桶”,既解决了过去雨水直排溢流问题,储存的雨水还可用于涮墩布、浇花。
  废弃的暖气管被锯成了长短不一的“拼装材料”,最终组合成两个可以推着“追太阳”的活动晾衣架。廊架上安装的太阳能灯,不用插电,晚上自动感应点亮小院。自家种的丝瓜晒干后做成抹布,与街坊四邻共同分享。就连附近饭馆不要的灯笼都被李洪盛拎回家来,修修补补,挂在院内的凉亭里,成了小院绝佳的装饰品。
  
演乐胡同83号院:小院里景观独特   老人出门无障碍
  演乐胡同83号的院门上,钉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护院落”。
  1992年就搬到83号院居住的陈艳正端着喷壶,为小花园的植物浇水。院内,老槐树和古朴的垂花门形成了独特的风景,院子里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
  “演乐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与负责宫廷音乐与戏曲的教坊司有关。”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演乐社区包片主任邢雅婧走进院内,一处小小的“组合花园”立刻让人耳目一新。
  “过去一说要来83号院,我都发愁。”邢雅婧回忆说,排水不畅曾是83号院的老大难问题。只要天上下雨,院里立刻成了烂泥坑。下小雨,还能脚底下踩着砖头往院里挪;赶上下大雨,只能蹚水才能进院。
  “外头下暴雨,院里的水直接往我家灌,屋里都淹了!”陈艳立刻补充说。
  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系师生共同组成的设计研究团队接手了演乐胡同83号院提升项目。除了重新改造院内的排水系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十几次踏入小院,倾听居民心声,满足居民的个性化改造需求。
  居民缺少储物空间,设计师们就用防腐木为每家每户定制了高矮不同、大小不一的储物柜,柜子正好可以摆放在每家门口,既实用,又不影响室内采光和正常出行。整治过程中拆除下来的旧砖旧瓦,被旧物利用改成了景观墙,替代了过去简陋的红砖墙。设计师们还特意为老人在家门口的墙壁上安装了无障碍扶手,让老人可以顺畅出行。
  “以前院里这槐树,一开春就开始往下掉虫子,一踩一脚黏,衣服根本没法往院里晾。”如今,槐树树身缠上了防虫带,树下还设置了半包围式座椅,供院内居民休憩纳凉。陈艳招呼一家老小围坐在树下:“现在啊,下多大雨,我家都再没进过水,没事儿大家伙就爱在院里乘凉。”
  
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老房老树老味道   创新创意更便利
  推开带有“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门联的宅门,院内的老椿树和民国风格建筑映入眼帘。
  施晓露是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的老居民,1962年就出生在这个院。如今院内新增的12平方米专属绿植种植区,成了施晓露一家的最爱。“老人在院里散步、赏花,可开心了。”
  “这是东城区挂牌保护院落,当初修这个院的时候,特别邀请咱们国家古建园林专家马炳坚老师到院里指导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郭垚表示,想要对民国时期的老院子进行改造提升,一定要谨慎再谨慎,突出保护老建筑的传统风貌,在选材工艺上遵循不破坏历史的原则。此外,还要紧扣居民诉求,尽可能地解决目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在前期实地探访中,郭垚注意到,施晓露近90岁的老母亲只要迈出家门一步,家里人就得紧紧跟在旁边。“老得搀着扶着,在院里走个道都费劲,生怕老太太摔着。”施晓露无奈地解释。
  年头久了,老院子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渐渐凸显。郭垚发现,院里老椿树四处蔓延的老根,将碎砖铺成的院落地面拱得凹凸不平,最高的地方,地面被拱起来足有十几厘米。树根堵塞下水道,每逢雨季,院中就出现了不少水坑。院子正中位置,还高高鼓起个“大包”,“这是过去遗留下的防空洞,早就废弃了,却一直没有填埋。”不仅如此,由于没有修建专门的水池,院中地面上支棱出一根孤零零的水管,夏天漏水,冬天结冰。诸多问题扎堆,让12号院居民出行步履维艰。
  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师郭垚做出了针对小院历史遗迹独特的改造方案。
  针对居民最关心的道路问题,原有的碎石板路面被更换为青白石或仿石透水砖,地面更加坚固平整,还避免了雨季积水;废弃的两米深的防空洞被填埋处理,防空洞上方还设置起小花池;水流遍地的室外水龙头变成了室外水池。为了方便老人遛弯,就连花池、树池的边边角角都被“削平”,消除了居民日常出行隐患。
  
政策速读:关注"街巷功能"   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2023年,本市启动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在前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基础上,第三轮治理更加关注“街巷功能”,对街巷治理提出了“历史文化有传承、绿化美化有品质、生活休闲有空间、便民服务有配套”的更高要求。
  三年里,本市将通过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改善环境品质,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将与接诉即办紧密结合,聚焦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补齐短板弱项。同时,与城市更新紧密衔接,将治理向居民院落和小区延伸,打造一批“美丽庭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