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上海试点开发“蚊扰指数” 为蚊媒传染病预测提供支撑

  记者 戚颖璞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全国首个蚊媒联合监测与预报体系已进入实施阶段,将试点开发“蚊扰指数”预报与预警系统。  “蚊扰指数”将有望为全国...

  记者 戚颖璞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全国首个蚊媒联合监测与预报体系已进入实施阶段,将试点开发“蚊扰指数”预报与预警系统。
  “蚊扰指数”将有望为全国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矩阵继续“扩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开发了穿衣、旅游、防晒、洗车、花粉等数十种气象指数预报产品,不断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气候变暖正在改变蚊虫等病媒生物的栖息范围和种类分布,为传染病防控带来新的压力。这意味着,厘清蚊虫繁殖生存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需要跨部门、跨领域合作研究。”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副主任周骥告诉记者,蚊媒联合监测预报正是建立在上海市气象局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于天气气候的传染病和慢性病预警预报体系”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之上。
  传统的蚊媒监测由疾控部门单独负责,上海各区都设有观测点。由于微环境对蚊虫活动的影响很大,导致不同点位之间的监测对比性较差,很难捕捉蚊虫繁殖生存与天气之间的规律。实现联合观测之后,上海在原有蚊媒监测网点上新增位于气象站点周边的监测点位。13个联合监测试点位居徐汇区、虹口区和闵行区,覆盖近郊和中心城区。“气象站都有一定的设立要求,如果在站点附近进行蚊虫监测,可以保证蚊虫的活动微环境基本相似,让监测网点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周骥说。
  近年来,上海市气象部门持续探索“+气象”理念落地,走出一条“从监测到感知、从预报到先知、从服务到赋能”的智慧气象发展新路。今年,蚊媒联合监测与预报体系重点聚焦监测和分析阶段。根据联合监测数据,研究气象与蚊虫种类、分布和季节消长的规律,为实现基于天气预报的蚊虫密度发展趋势动态智能预判和指数发布、开展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与传播预测提供支撑,提升上海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