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 纪念特展在浦东图书馆揭幕 让鲜花开遍少年们的心灵园地

一对母女在《少年文艺》封面墙前驻足。施晨露 摄   记者 施晨露   “看,这些都是妈妈小时候看过的封面。”昨天下午,“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






一对母女在《少年文艺》封面墙前驻足。施晨露 摄


  记者 施晨露


  “看,这些都是妈妈小时候看过的封面。”昨天下午,“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在浦东图书馆揭幕,在一面可以翻动的《少年文艺》封面墙前,一位妈妈向女儿介绍道。


  《少年文艺》杂志创刊于1953年7月,由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是新中国第一本少年文学月刊。在发刊词里,宋庆龄先生如此写道:“《少年文艺》出版了。这样就在少年们的心灵中开辟了一个园地。作家们要在这儿栽培出鲜花来,让少年们生活得更美好,更丰富,更有教养,更有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信心准备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创刊70年来,《少年文艺》没有辜负这份期待。在这片园地,刊登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滋润了几亿少年儿童的心灵,陪伴了数代人的成长,成为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见证人”。此次特展通过历史照片、名人手迹、旧杂志等丰富的展品,回顾《少年文艺》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画卷,引发读者和作家的共同回忆。


  “回望上海儿童文学的发展,我们拥有全国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儿童文学报刊,超过百年的《小朋友》、70岁的《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半个世纪的《好儿童画报》,还有超过40年以及即将40年的《儿童文学选刊》《故事大王》《小青蛙报》等,让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崭露头角,高擎海派儿童文学的旗帜。”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文运说,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资源共享,汇成一幅上海文学地图,“儿童文学是爱与美的艺术,一代代儿童文学工作者‘在花园里挖呀挖呀挖’,埋下更多种子,开出更多花。”


  从1953年创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刊发《没头脑和不高兴》《猪八戒学本领》《勇敢的人》等一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传世佳作,任溶溶、包蕾、施雁冰、任大星、任大霖等一批作者成为广受小读者爱戴的儿童文学名家;到上世纪70年代复刊后,《少年文艺》进入发展“黄金期”,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张成新的《啊,少男少女》、常新港的《独船》等名作开拓出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新天地,金波、曹文轩、张之路、贾平凹、刘心武、陈丹燕、程乃珊、张抗抗、叶辛、肖复兴等作家的代表作在这里与读者见面,杂志一度创下单册月发行量高达106万册的辉煌。


  《文学报》主编、儿童文学作家陆梅提到《少年文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确定的八字编辑方针“亲切、新鲜、多样、有趣”,“这是相当‘海派’的编辑原则。‘海派’的另一个特点是传帮带,老一辈作者、编辑为新作者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开放多元创新融合的编辑风格。”


  “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将展出至9月28日,《少年文艺》编辑部为展览捐赠并借展了大量珍贵资料,包括历史照片、期刊原件、手稿、所获荣誉证书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