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探索与争鸣》与时代同频共振 做理论创新人才“孵化器” 十年征文让近万青年学人获益

  记者 王珍  建设一支导向正确、功底深厚、结构合理、勇于奉献的创新型青年社科人才队伍,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

  记者 王珍
  建设一支导向正确、功底深厚、结构合理、勇于奉献的创新型青年社科人才队伍,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扶持青年学人一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但是,上海市社联所属的《探索与争鸣》杂志却致力于做“青年学人孵化器”。今年,由其主办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满“十岁”了。十年来,共举办了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形成了包括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系列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近万名青年学人从中受益。作为一本学术刊物,他们为何坚持做这件事?实践中又获得哪些经验和启示?
  营造青年学人成长良好生态
  理论研究、学术成长需要良好生态。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镇,上海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布局中,十分重视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与培养,形成了鼓励青年学人成长的一系列“品牌”,比如“曙光计划”、“晨光计划”、“上海社科新人”评选等。上海推行的许多人才吸引和培养项目,如“东方英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等,也都涵盖了针对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专项支持内容。
  “在上海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篇论文,在上海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学术研讨会”,这是上海理论界对全国青年才俊发出的邀请,也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学术上的体现。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社联党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自2013年起启动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青年专刊。被问及为何要打“组合拳”,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支持青年学人不能停留在一时、一会、一文,更应在发掘富有潜力的青年学人之后,对其进行长期的交流、沟通与支持。
  鼓励青年学人解答新问题
  十年来,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引导和鼓励青年学人立体、深度、全面认识和阐释中国转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征文获奖者中,目前已经成长为教授、研究员者近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近40人。其中,李涛等4位青年学者入选国家人才项目。更多的青年学人通过“孵化”正成为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主力军。
  第一,关心中国之问,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比如,第一届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复旦大学王军洋博士的获奖论文题目是《稳定的逻辑——社会状态的政治区隔与类型演化》,他曾发表感言:“编辑部将这个奖项颁给我,不是我提出了什么惊人的创见,而是我的论文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
  第二,关注学术自觉,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许多青年学人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解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迪。比如,第二届三等奖获得者田乐乐的获奖论文题目是《情本体与人的主体性之萌发——联结传统与现代的章太炎》,从解读章太炎先生的思想出发,论述自己对人的主体性构建的认知。
  第三,立足调查研究,做接地气的学术。比如,在第三届征文活动中,李旭东以《流动社会中的“过渡日常”——京郊代耕菜农的日常叙事》一文获得一等奖,文章通过对北京郊区的代耕菜农这一群体的研究,搭建起了观察宏观社会与微观生活之间关系的一道桥梁。
  第四,打破跨学科藩篱,顺应新文科建设潮流。如第四届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副教授于京东《“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领土空间与兴起中的国家主权》一文,综合了地理学、制度技术与政治学中的国家主权理论,开创性地分析了地理边界是如何诞生的。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正确的理论引领。《探索与争鸣》与时代同频共振,甘当“孵化器”助力青年学人成长,这是上海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关注青年学人成长的一个缩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积极探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