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

文化赋能+产业创新 东城特色中医药发展模式的关键

  建成全国首家中医药主题公园、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医产学研”融合“杏巷”、打造中医药海外传播品牌……近年来,东城区大力推进“...

  建成全国首家中医药主题公园、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医产学研”融合“杏巷”、打造中医药海外传播品牌……近年来,东城区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之城”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东城区在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产业空间拓展、服务体系重构等重点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初步形成了东城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特色中医药文化为“崇文争先”再添新魅力。
  文化底蕴为中医药发展赋能
  晚上10点,回家的路上,家住朝阳门附近的王诗琪由于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眼睛干涩不适。她在东四南大街57号永安堂自助售药机上,通过不到1分钟的简单操作就买到了缓解眼部不适的眼药水,“药店晚上打烊,但有自助售药机24小时服务,‘老字号’想得真周到。”
  在永安堂大药房东四店大门旁的墙壁上,一台冰箱大小的自助售药机成为不打烊的“销售员”。走近这台自助售药机,只见药品整齐码放在货架上,绿色OTC类药品多是家庭常备药物,如创可贴、感冒胶囊、眼药水等,品类丰富、快捷方便。同仁堂、永安堂、广誉远、长春堂……这些中医药知名老字号和品牌汇聚东城,为居民带来贴心、安心、放心的服务。
  老字号品牌的积淀,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元、明、清的太医院、御药院、尚药局、药王庙坐落在辖区,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案馆保存着大量的宫廷医学档案资料,为全国独有。
  此外,东城区拥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全国顶级医疗科研教学机构,拥有一批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业内“天花板”,为东城区中医药发展提供优渥的人才“智库”及技术支持。近几年,东城区获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称号,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博物馆等10家单位被评为“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1家单位被评为“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建设基地”。
  探索社区中医药服务新模式
  “太感谢我们的家庭医生了!”李阿姨连声道谢的,是东直门街道王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医生历晔。
  两年前,李阿姨从东北老家来北京帮子女带孙子。三岁的轩轩总是便秘、胃口不好,李阿姨跑到东直门医院小儿推拿科找陈主任做推拿,历晔是“见习生”。
  发现“见习生”是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李阿姨喜出望外:“这下可方便了!”自那以后,李阿姨经常带着轩轩找历大夫做儿童推拿。
  在轩轩接受治疗时,李阿姨得知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开通了异地医保实时结算,自己的医保卡也能在这儿用了,而且这里还有针对成年人的中医针灸、拔罐等医疗项目。“我腰背痛已经很久了,天天带孩子没时间去医院瞧瞧。这下正好,孩子在卫生服务站推拿的时候,我也能在那一起治疗了。”
  目前,东城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并广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通过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合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开通绿色转诊平台,形成专科就诊、回归全科的闭环管理,提高诊疗效能,节约就诊成本,全面呈现了长期负责式照顾的新理念。
  传统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东城区在拓展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实现每家都有家庭保健员,启动中医家庭保健员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中医家庭保健员1.4万余名,他们活跃在社区中,成为了社区医生的小助手、家人邻居的保健员、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传员、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代言人。
  东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不断健全完善集“中医药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慢病诊疗、养生保健、康复护理”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联体建设,东直门医院、和平里医院、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紧密型医联体;隆福医院推进市级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中心建设,承担区域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科研教学、医养结合和健康指导等任务;鼓楼中医医院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中医特色安宁疗护中心,与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安宁疗护实践基地,组建专科医联体,有效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打造区级康复医疗中心,通过异地迁建项目,建立“全期全学科康复诊疗指导”发展模式。
  突出特色推进“杏巷”协调发展
  东城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后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医药主题公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连续十五届举办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和东城区膏方养生文化节,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传播。
  结合区内资源禀赋,东城区因地分类施策,实施“杏巷”工程,建设承载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和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健康产业集聚区。
  在北新桥街道“北新仓—东直门南小街—东四十条”片区打造“医产学研”特色“杏巷”。片区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首都名医研修院等30余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健康类企业。荟萃名师名医名家,其中有院士5名,国医大师5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80余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生科技公司落户东城,推进北京六合星科贸有限公司迁入,丰富其“中医药国潮养生”机场旗舰店业务。
  在景山街道“美术馆后街”片区打造“科技成果”特色“杏巷”。片区汇集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明懿轩、77文创园等机构及企业,依托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产权转化基地,实现区域院内制剂、名医验方的有效转化。
  在建国门街道“东单北大街—金宝街—西总布”片区打造国际医疗特色“杏巷”。片区以北京协和医院为龙头,链接区域内和睦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平心堂中医门诊部、京城萧氏医馆、中医在线、京东健康大药房等重点企业,提升商业保险覆盖比率,增强外籍人员持相关证件就医的便利化程度。2023年,和睦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法国驻华大使馆、德国驻华大使馆等涉外单位的定点医疗机构。
  在东花市片区打造中医药食疗药膳、养生保健康复特色“杏巷”。花市片区聚集同仁堂、康诺亚、力品药业、科伦药业等龙头医药企业;西花市大街集聚养生保健类中医药企业10余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药协会也坐落于此。积极引进药浴、藏药等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技术,通过推进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试点项目,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药膳服务。
  在前门东区,依托同仁堂、广誉远、长春堂、片仔癀、以岭药业等10余家老字号企业和龙头医药企业,构建“名医堂”生态圈。鼓励开发“中医药+故宫以东”等系列文创产品和服务项目。2023年新引进片仔癀集团入驻,开设片仔癀宏仁中医诊所,培育集“大健康产品展示展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于一体的产业体。召开东城区“杏巷”招商引资现场座谈会,10余家医药健康领域重点企业参加,为打造“金融+科技+健康”融合发展新业态积累优质企业资源。
  中医药产业实现持续创新
  从强化顶层设计、搭建转化平台、积极招大引强等多个方面着手,东城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2022年以来,印发《东城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召开首届“紫金健康”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新引进和睦家医疗、同仁堂互联网公司等健康类企业入驻。
  2023年,区卫生健康委打造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杏巷”工程,着力将中医药“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筑巢引凤,新引进片仔癀宏仁、韩国必达特集团、林洪生中医诊所、合生科技等医药卫生企业;持续盘活存量资源,对接和睦家医疗、同仁堂参茸集团、广誉远、晶珠藏药集团、天士力、当代医院等企业在东城拓展新项目。2023年上半年,东城区健康产业实现收入695.5亿元,同比增长13.2%。
  同仁堂积极打造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持续开拓国际化市场,加速谋划全球业务布局,目前已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58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医疗中心和文化中心,主要开展中成药销售业务及中医师诊断、中医推拿、针灸、按摩等中医药服务,形成同仁堂特色中医药国际市场开发模式。2023年以来,同仁堂稳步推进香港核心商圈门店建设,新开业香港新界中产集中区将军澳门店,并有序推动高潜力地区市场发展,正式启动奥克兰旗舰店暨女性养护中心。上半年,同仁堂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经济效益创造成效突出,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服务贸易收入近2000万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同仁堂品牌和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东城区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发展集“中医疗养、养生康复、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观赏和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同时,将中医药旅游纳入“故宫以东”品牌,打造最具“京味”中医药博物馆、非遗休闲地,丰富“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体验内容。鼓励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同仁堂等龙头企业为带动,打造具有市场辨识度的新产品,将中医药资源转化为高端康养体验产品并实现可持续商业模式,擦亮东城区健康产业金名片,凸显东城中医药产业品牌。
  未来,东城区将继续全面深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紧抓数字经济契机,在智慧健康领域加快推进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医养康护”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人群全覆盖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健康服务。通过加大中医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力度,完善“紫金服务”,积极引进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