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系列活动 纵谈“艺术赋能全球人文之城” 解放日报第78届文化讲坛举行

  记者 曹静   如何让艺术这门“世界语言”更好地连接心灵、促进交流,助力城市加快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昨天,解放日报第78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大剧院举行...

  记者 曹静


  如何让艺术这门“世界语言”更好地连接心灵、促进交流,助力城市加快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昨天,解放日报第78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作为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系列活动,本届文化讲坛邀请奚美娟、余隆、张军、季萍萍、陈廖宇等五位嘉宾纵谈“艺术赋能全球人文之城”。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新闻主播、播音指导何婕任嘉宾主持。


  影视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以《我眼中的上海文化气质》为题发表演讲。她讲述了上海影视行业普通工作人员敬业、务实的小故事,并将其归于上海文化气质的一部分。“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这个城市千千万万的从业者身上;而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原动力,最终也要从生活中来。”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以《让“中国声音”在世界回响》为题,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古典音乐事业纵深发展的几个重要瞬间。他强调:“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承担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的责任。”


  在文化讲坛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回忆起近30年前自己进大学校园推广昆曲时的艰难与收获。如今,昆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已在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呈现出了蓬勃生机,张军说:“我们不需要打扫出一片空地、建一所房子,让昆曲精致稳当地摆在玻璃柜当中,而是要将它种进文化的土壤里,让它生根发芽。”


  从《白毛女》到《梁祝》,从《花样年华》到《永和九年》,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季萍萍以《用创造的足尖舞出上海的精彩》为题,介绍了上海文艺工作者用芭蕾舞剧这一西方艺术载体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次探索:“我们希望能创作出更多符合创新之城、人文之城所需要的文艺作品,为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奇谭》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分享了他的创作秘籍——“天下故事,唯真不破”。他认为,“真”是建立作品和作者之间的最有效的桥梁,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不要迷失在炫技和浮夸中,要在创新中真正归“真”,“最终所有的指导思想还是回归平常心”。


  在主旨演讲进行之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吴孝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等作了发言。


  本次活动由解放日报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解放日报文化传播中心承办,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为支持单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