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山河 妙手著文章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海上名家书画作品展举行
记者 李君娜 画家陈家泠的画作《清莲》,展现上海报业集团高洁品格;书法家丁申阳的草书《滁州西涧》借传统文化瑰宝向上海报业集团十周年献礼;画家伉俪乐震文、张...
记者 李君娜
画家陈家泠的画作《清莲》,展现上海报业集团高洁品格;书法家丁申阳的草书《滁州西涧》借传统文化瑰宝向上海报业集团十周年献礼;画家伉俪乐震文、张弛的作品《声传千里外》意喻上海报业集团的“道正声远”……
昨天,重新归来的上海书城迎来“海上撷英——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海上名家书画作品展”。30位海上知名书画家在上海书城新华美术馆汇聚一堂,带来纪念上报集团成立十周年而倾心创作的作品。“我要感谢艺术家们,为上报集团成立十周年倾心创作了这批作品,对于报业集团而言,这是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将永远珍藏。”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
展览现场,佳作云集,匠心独具。
画家汪家芳的山水画《晨曦笔耕图》,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式文人的笔耕不辍。在创作《晨曦笔耕图》的时候,汪家芳翻阅了从中学时代就收集的简报。“厚厚的一本,上面有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还有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其他报纸的好文章、好插画等。我把它们剪下来,贴成简报,作为我学习的范本。”汪家芳说,“《晨曦笔耕图》也承载着我对上海报业集团的感恩。这里的笔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我们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种是指上海报业集团笔耕不辍。”
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带来了一幅即兴创作的草书《滁州西涧》,字体恣意,大气磅礴。“草书是书法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书体,也是最能抒发情感的书体。借此祝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感谢上海报业集团这么多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原馆长、画家陈翔带来青绿山水画《春山文会》,上海美术馆原执行馆长、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李向阳呈现具有“抽象”特征的意象风景画《非相》。《非相》相对于李向阳早年的具象绘画,更接近于艺术家当下的心境表达与精神诉求。艺术家将个人的情感、记忆与理想凝聚笔端,于方寸间创作出开阔而温润的光景,回归自然与生命的本真。
参展书画家中,也不乏曾在上海报业集团这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名家。知名漫画家、上海美协主席郑辛遥曾在新民晚报当美术编辑,此次“回家”,他带来了《阅读——拓宽你的视野与心胸》。
展览现场,画家齐铁偕的现代水墨画《月是故乡明》,构思采用摄影里的侧逆光,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上,一群浪迹四海后回家的天鹅在故乡银色的月光下,游弋、玩耍、栖息、打盹……“故乡就是故园,就是老家。我们都是从上海报业集团走出来的,上报就是我们的家。”曾经供职于解放日报的齐铁偕说,“这些天鹅其实画的就是我们,就是我。最明媚的月亮在故乡,最温馨的梦寐在老家。”
同样在解放日报工作多年的画家张安朴,带来了钢笔水彩画作《上海报业集团大楼》。画面中,上海报业集团大楼被置于上海大都市的背景中,延安中路高架穿越画面,楼宇层层叠叠,远处一抹彩霞,给画面增添了几许祥和美丽。钢笔线条勾勒挺拔的建筑形体,有一股勃勃向上的气势。“我是一个老报人,在解放日报工作了30个年头。我要画一幅上海报业集团大楼,这是我的愿望和情感表达。”张安朴说。
书画家陈鹏举带来一副对联:“春阑花满径;秋老石成园。”上联说花,是说人间繁华。下联说石,是说天地肝胆。这副对联是陈鹏举2020年8月写的一首《远山》诗里的句子。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2日。
画家陈家泠的画作《清莲》,展现上海报业集团高洁品格;书法家丁申阳的草书《滁州西涧》借传统文化瑰宝向上海报业集团十周年献礼;画家伉俪乐震文、张弛的作品《声传千里外》意喻上海报业集团的“道正声远”……
昨天,重新归来的上海书城迎来“海上撷英——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海上名家书画作品展”。30位海上知名书画家在上海书城新华美术馆汇聚一堂,带来纪念上报集团成立十周年而倾心创作的作品。“我要感谢艺术家们,为上报集团成立十周年倾心创作了这批作品,对于报业集团而言,这是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将永远珍藏。”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
展览现场,佳作云集,匠心独具。
画家汪家芳的山水画《晨曦笔耕图》,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式文人的笔耕不辍。在创作《晨曦笔耕图》的时候,汪家芳翻阅了从中学时代就收集的简报。“厚厚的一本,上面有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还有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其他报纸的好文章、好插画等。我把它们剪下来,贴成简报,作为我学习的范本。”汪家芳说,“《晨曦笔耕图》也承载着我对上海报业集团的感恩。这里的笔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我们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种是指上海报业集团笔耕不辍。”
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带来了一幅即兴创作的草书《滁州西涧》,字体恣意,大气磅礴。“草书是书法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书体,也是最能抒发情感的书体。借此祝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感谢上海报业集团这么多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原馆长、画家陈翔带来青绿山水画《春山文会》,上海美术馆原执行馆长、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李向阳呈现具有“抽象”特征的意象风景画《非相》。《非相》相对于李向阳早年的具象绘画,更接近于艺术家当下的心境表达与精神诉求。艺术家将个人的情感、记忆与理想凝聚笔端,于方寸间创作出开阔而温润的光景,回归自然与生命的本真。
参展书画家中,也不乏曾在上海报业集团这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名家。知名漫画家、上海美协主席郑辛遥曾在新民晚报当美术编辑,此次“回家”,他带来了《阅读——拓宽你的视野与心胸》。
展览现场,画家齐铁偕的现代水墨画《月是故乡明》,构思采用摄影里的侧逆光,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上,一群浪迹四海后回家的天鹅在故乡银色的月光下,游弋、玩耍、栖息、打盹……“故乡就是故园,就是老家。我们都是从上海报业集团走出来的,上报就是我们的家。”曾经供职于解放日报的齐铁偕说,“这些天鹅其实画的就是我们,就是我。最明媚的月亮在故乡,最温馨的梦寐在老家。”
同样在解放日报工作多年的画家张安朴,带来了钢笔水彩画作《上海报业集团大楼》。画面中,上海报业集团大楼被置于上海大都市的背景中,延安中路高架穿越画面,楼宇层层叠叠,远处一抹彩霞,给画面增添了几许祥和美丽。钢笔线条勾勒挺拔的建筑形体,有一股勃勃向上的气势。“我是一个老报人,在解放日报工作了30个年头。我要画一幅上海报业集团大楼,这是我的愿望和情感表达。”张安朴说。
书画家陈鹏举带来一副对联:“春阑花满径;秋老石成园。”上联说花,是说人间繁华。下联说石,是说天地肝胆。这副对联是陈鹏举2020年8月写的一首《远山》诗里的句子。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