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电影语言是国际化的,是共通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影会友 中外电影人用电影相互沟通

  记者 钟菡 张熠  又是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伊朗导演雷扎·多尔米希扬还记得10年前那个美妙的夜晚。当时,他凭借影片《我没生气!》连中三元,一举斩获亚洲新人奖...

  记者 钟菡 张熠
  又是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伊朗导演雷扎·多尔米希扬还记得10年前那个美妙的夜晚。当时,他凭借影片《我没生气!》连中三元,一举斩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三个奖项。“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难忘和美好的回忆。”10年后,他又回到上影节,在6月19日举办的亚洲电影沙龙上,向观众分享了这一段与“亚新”的往事,“当年拿着亚新的奖金,我去做了下一部电影。上海国际电影节鼓励新人的成长。”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22位评委会成员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共展映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见证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正如评委周迅所说:“爱电影的人可以看到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电影,来自海外的电影人也能更深入了解中国。”
  电影是一种沟通的语言
  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影会友,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用不同的电影语言叙述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在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陈英雄看来,电影就是一种相互沟通的语言,“我试着用这种语言来跟大家交流。我是亚裔,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有同样的路径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陈英雄说,自己不会经常看电影,但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了他和同行、电影人、朋友们一起集中精力看电影,并进行集中讨论的机会,“这确实是我的荣幸”。和他有同感的还有梁家辉,去年,他主演的《我爱你!》作为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片亮相;今年变身评委,他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觉得是很重要的学习机会:“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城市,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认识很多海外制作人、演员,还能一起交流,见证电影行业新趋势。”
  “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也能更多地去了解世界,电影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开幕论坛上,导演李少红感叹,“电影语言是国际化的,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共通的。”
  对澳大利亚评委洛夫·德·希尔而言,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他在电影之城的期待,就是能够和“电影结合在一起”。“大家问‘什么是电影’,电影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这就是它的一种诠释。”
  推出更多“亚洲电影”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竞赛单元迎来自创办后的第20个年头。作为亚洲新人奖创办时的元老,制片人沈暘还记得当年创办这一奖项时的迫切心情。“2003年,我们去釜山电影节出差,一去就是十天。”到釜山后,她很受“刺激”,“我当时的感受是,这么一个小渔村,竟然可以把电影节办得如此红红火火。”
  次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正式创办,以扶持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激发亚洲电影多元活力为己任。沈暘认为,这关乎一种话语权的建立。“21年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正在飞速发展,各种可能性蓄势待发。无论是城市的底气,还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都给我们信心和责任感。”
  “你好,我是岩井俊二。”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常客,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用中文和现场观众打招呼。2018年,他自编自导其首部华语电影《你好,之华》,这部电影的主演周迅今年是金爵奖评委之一。“这次合作,从头到尾都非常顺畅。”在岩井俊二看来,海外合作是特别宝贵的财富,“未来我们肯定能跨越国界,进行更好的合作。”
  在这个难得的平台上,电影人从不错过现场合作邀约的机会。在亚洲电影沙龙上,曾和陈思诚合作过《唐人街探案3》的制片人、导演、编剧、作家川村元气说:“我们不一定要分中国制作或日本制作,我更愿意称它是‘亚洲制作’。”坐在一旁的阿里影业总裁李捷接过话茬,向岩井俊二和川村元气发出邀约:“希望用日本的制作团队,再加上中国观众市场的优势,做一部亚洲电影,不拘是什么题材。”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上,这样毛遂自荐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金爵评委见面会上,身为法国导演的陈英雄表示希望通过拍摄电影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我非常渴望和中国演员合作”。话音刚落,一旁的周迅立刻接招:“导演、家辉哥和我已经可以创造一个故事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交流。”梁家辉对此十分认同:“我们通过电影进行文化交流,电影语言里没有国家之间的隔阂,我们这些人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故事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