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以“人民视角”推进改革——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五

  解放日报评论员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领导下的一切改革事业,也都必须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解放日报评论员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领导下的一切改革事业,也都必须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理应更加自觉地坚持改革的民本取向,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这是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应有之义,也是今天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进一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应有之义。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改革为民”首先是一种价值追求,看是否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真正与人民群众建立发自内心的情感连结。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说,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痛点难点,就是改革的关键点、着力点。
  在推进具体改革事项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多元复杂挑战和“两难”“多难”问题时,要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从群众期盼和长远效果考虑问题。必要时,应当自觉克一时之难、忍一时之痛,该调整的利益坚决调整,该打破的藩篱坚决打破,以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换群众幸福、换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要求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并强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应当始终以此为标准,并注重将“为民造福”体现在改革全过程、全方位,实现目的、过程、结果有机统一。而解决民生问题,也应着重强化改革引领,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善于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让好事实事可持续、广覆盖。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被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强调,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各项改革决策、规划,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事项推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基于“人民视角”而不是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自身习惯和便利的视角考虑问题;要撬动激发多元协同力量,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单兵突进。评价改革成效,也应以人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为标尺,让改革举措得人心、可持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