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百物看中国”让匈牙利观众依依不舍
记者 李君娜 简工博 “我爱中国文化,希望这样高质量的中华展览能够多来匈牙利。”不久前,“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塞克什白堡市圣伊什特万...
记者 李君娜 简工博
“我爱中国文化,希望这样高质量的中华展览能够多来匈牙利。”不久前,“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塞克什白堡市圣伊什特万国王博物馆闭幕,匈牙利观众“依依不舍”。
作为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的首展,自去年6月24日起,“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塞格德的莫拉·弗朗茨博物馆拉开帷幕以来,在匈牙利巡回展出时长已逾一年,在当地掀起一股“排队看中国文物”的热潮。在常住人口仅16万的塞格德,展览迎来超5万名观众参观,反响热烈。
上海博物馆将文物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既传承弘扬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努力为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广阔、高效、可持续性的平台。
甄选文物探讨文脉传承
为系统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灿烂成就,打造具有中华文明、上海文化标识度的品牌项目,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于建馆70周年组织、策划并推出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
作为“百物看中国”首展,上海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在海外举办汉代主题展,上海博物馆凭借多年举办出境展览的经验,牵头展览的协议书起草、展览方案实施和出境申报审批等工作,并积极寻求第二展地。
为全面展示中国汉王朝掠影,上海博物馆为展览甄选馆藏86件/组汉代文物。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生活的艺术”“敦睦的智慧”“信仰的光芒”和“丝路的繁盛”,从通俗易懂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推进海外观众对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讲好藏品背后的中华故事
如何让更多藏品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故事与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见面,一直是上海博物馆研究的课题。
此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力图从海外观众的角度解析展览,同时在叙事角度上,也更关注生活方式、文化交流等贴近普通观众的视角。为确保策展团队的思路得到有效落地与实施,“百物看中国”系列首展持续的一年时间里,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派出3支布撤展团队前往匈牙利,从展柜大小设计、展柜高度、展厅温湿度条件、灯光调试等各方面细节入手,在关注展览学术性的同时增加展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策展团队都会根据当地观众的反馈和需求,拓展和调整展览内容,使展览在每个地方都能焕发新的活力。此次“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第二站在第一站的基础上,展览略做调整,上海博物馆多件精美的西汉漆器全新亮相。第二站在馆内特设中国汉朝历史和汉文化的展示,还有汉字互动式科普长廊。这个设计通俗易懂,让匈牙利观众能够轻松获取背景知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第二站与第一站相比,也更多采用带四面玻璃的展柜,方便观众全方位观看展品,同时扩深了展陈空间。
策展团队的用心也收获了匈牙利观众的一片点赞。在展览的留言簿上,匈牙利观众写了大量包括“第一次在匈牙利看到金缕玉衣”“我爱中国”等留言。很多观众在留言中表示,通过此次展览,他们对中国历史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兴趣,并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欣赏类似的展览。
推进“世界看中国”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上海博物馆选择本次展览作为“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的首展,希望能够使匈牙利的民众进一步了解2000年前的中国汉代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同时开启更多探讨中华文明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对话,更好地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事实上,上海博物馆自建馆之初起,始终是中国国际交流合作最广泛、最深入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1952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举办或参与的展览约150项,到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90余座城市;上海博物馆总共从海外整体引进展览83个,与28个国家和地区、105个城市、超过182家文物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作为“大博物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强调跨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通过“百物看中国”系列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也促进了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提升展览学术水平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上海博物馆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平台。
“我爱中国文化,希望这样高质量的中华展览能够多来匈牙利。”不久前,“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塞克什白堡市圣伊什特万国王博物馆闭幕,匈牙利观众“依依不舍”。
作为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的首展,自去年6月24日起,“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塞格德的莫拉·弗朗茨博物馆拉开帷幕以来,在匈牙利巡回展出时长已逾一年,在当地掀起一股“排队看中国文物”的热潮。在常住人口仅16万的塞格德,展览迎来超5万名观众参观,反响热烈。
上海博物馆将文物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既传承弘扬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努力为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广阔、高效、可持续性的平台。
甄选文物探讨文脉传承
为系统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灿烂成就,打造具有中华文明、上海文化标识度的品牌项目,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于建馆70周年组织、策划并推出上海博物馆首个文化“走出去”品牌——“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
作为“百物看中国”首展,上海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在海外举办汉代主题展,上海博物馆凭借多年举办出境展览的经验,牵头展览的协议书起草、展览方案实施和出境申报审批等工作,并积极寻求第二展地。
为全面展示中国汉王朝掠影,上海博物馆为展览甄选馆藏86件/组汉代文物。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生活的艺术”“敦睦的智慧”“信仰的光芒”和“丝路的繁盛”,从通俗易懂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推进海外观众对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讲好藏品背后的中华故事
如何让更多藏品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故事与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见面,一直是上海博物馆研究的课题。
此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力图从海外观众的角度解析展览,同时在叙事角度上,也更关注生活方式、文化交流等贴近普通观众的视角。为确保策展团队的思路得到有效落地与实施,“百物看中国”系列首展持续的一年时间里,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派出3支布撤展团队前往匈牙利,从展柜大小设计、展柜高度、展厅温湿度条件、灯光调试等各方面细节入手,在关注展览学术性的同时增加展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策展团队都会根据当地观众的反馈和需求,拓展和调整展览内容,使展览在每个地方都能焕发新的活力。此次“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第二站在第一站的基础上,展览略做调整,上海博物馆多件精美的西汉漆器全新亮相。第二站在馆内特设中国汉朝历史和汉文化的展示,还有汉字互动式科普长廊。这个设计通俗易懂,让匈牙利观众能够轻松获取背景知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第二站与第一站相比,也更多采用带四面玻璃的展柜,方便观众全方位观看展品,同时扩深了展陈空间。
策展团队的用心也收获了匈牙利观众的一片点赞。在展览的留言簿上,匈牙利观众写了大量包括“第一次在匈牙利看到金缕玉衣”“我爱中国”等留言。很多观众在留言中表示,通过此次展览,他们对中国历史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兴趣,并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欣赏类似的展览。
推进“世界看中国”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上海博物馆选择本次展览作为“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的首展,希望能够使匈牙利的民众进一步了解2000年前的中国汉代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同时开启更多探讨中华文明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对话,更好地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事实上,上海博物馆自建馆之初起,始终是中国国际交流合作最广泛、最深入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1952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举办或参与的展览约150项,到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90余座城市;上海博物馆总共从海外整体引进展览83个,与28个国家和地区、105个城市、超过182家文物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作为“大博物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强调跨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通过“百物看中国”系列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也促进了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提升展览学术水平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上海博物馆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