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打疫苗,为自己加道“健康防线” 申城主动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明显增多,城乡社区“送苗入户”提供贴心服务
解放日报记者集体采写 “一开始心里是忐忑的,但社区宣传到位,又有人全程陪护,送服务上门,让我非常安心!”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家住静安区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的9...
解放日报记者集体采写
“一开始心里是忐忑的,但社区宣传到位,又有人全程陪护,送服务上门,让我非常安心!”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家住静安区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的91岁康阿婆,在家里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希望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再加一层保障!”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近在上海城乡社区,像康阿婆一样主动接种疫苗的老人不少。当前全国多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对于老年群体,及时接种新冠疫苗是必要的预防手段,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重症发生概率。面对老年人与日俱增的疫苗接种需求,本市各区街镇、村居积极响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供“送苗进社区”乃至“送苗入户”式精细精准服务等举措,为更多老年人提供疫苗接种便利。
打消“疫苗犹豫”
最近,前往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多了起来。这天上午,78岁的沈老伯特意带着他和老伴的体检报告,到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新冠疫苗接种事宜。“之前听说了各种说法,心里有点怕,还是觉得找医生咨询比较放心。”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医生陈燕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跟之前的原始株相比,传播力明显增强、毒力明显减弱,重症病例多表现为基础病加重。“对无特殊情况的老年人,我们还是建议接种,这对于预防重症有好处”。目前,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近1.5万针。
日前,长宁区新泾镇虹康居民区的7位老人结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首针或第二针疫苗接种,其中84岁的倪阿婆在儿子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接种了第二针。“我年纪这么大了,接种疫苗是十分必要的!”倪阿婆笑着说。
据悉,新泾镇虹康居民区近5000位居民中,已有近千位6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新冠疫苗,近日主动要求打疫苗的老年居民明显增多。“通过我们的主动科普、答疑解惑,越来越多老人认识到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对疫苗接受程度普遍提高。”虹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棋楠说。目前,新泾镇每天14时至16时在33个居民区循环开设多个流动接种站,并通过社区微信群、公告栏等形式发布点位信息。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171个微网格、1371个楼组由机关联络员、居民区块长、家庭医生、下沉干部包联入块,推进疫苗接种宣传动员,社区、街道干部带头深入社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宣讲等工作,收效显著。
贴心“送苗入户”
在广泛深入宣传、提升老年人接种意愿的基础上,本市城乡社区还针对老年人群的特殊情况,提供“送苗入户”等贴心服务,将疫苗接种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做细、做深、做实。
“侯伯伯,我是居委会小陶,我们上门来给您打疫苗啦!”日前,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一同来到居民侯老伯家中。今年74岁的侯老伯很早就完成了第一针、第二针疫苗接种。去年底,侯老伯入院动了个手术,打第三针的事就搁置了下来。眼下侯老伯身体已经逐渐恢复,可接种第三针。了解到老人需求后,街道随即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第一时间为侯老伯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已顺利帮老人完成第三针疫苗接种。
闵行区浦锦街道世博家园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星波告诉记者,如果老年居民有卧床不起、腿脚不方便等特殊情况,社区干部会和相关部门协调,提供上门打疫苗的服务。在沪郊乡村,“送苗入户”服务也不打折扣。家住崇明区港沿镇同滧村的王阿婆今年86岁,由于脑梗后腿脚不便,所以迟迟未接种新冠疫苗。最近,收到村居上报情况后,港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主动上门,在确认其符合新冠疫苗接种要求后,为其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记者了解到,港沿镇前期排摸出了26名符合“送苗入户”条件的老人,目前已对其中的20人完成“送苗入户”服务。
即便不是“送苗入户”,考虑到最近天寒、有雨等情况,社区干部也会为一些高龄老人接种疫苗提供全程接送服务。日前,在蒙蒙细雨中,闵行区颛桥镇银都苑居民徐文榜和老伴在居委干部陪伴下,在新冠疫苗流动接种点顺利接种了第三针新冠疫苗。“徐老伯今年89岁了,他老伴88岁,两人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雨天路滑,自己过来容易摔倒。于是我就到他家里去接他,打完针后再把他俩送回家。”银都苑第一居民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王丽芳说。
在宝山区高境镇,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相关工作人员增加了疫苗接种进社区的场次,不断优化服务保障。在逸仙四村居委会疫苗接种现场,预检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等区域按规范设置。“在小区里就能完成疫苗接种,稍微走几步就到了,很方便!”一位参加疫苗接种的老年居民说。
“一开始心里是忐忑的,但社区宣传到位,又有人全程陪护,送服务上门,让我非常安心!”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家住静安区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的91岁康阿婆,在家里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希望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再加一层保障!”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近在上海城乡社区,像康阿婆一样主动接种疫苗的老人不少。当前全国多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对于老年群体,及时接种新冠疫苗是必要的预防手段,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重症发生概率。面对老年人与日俱增的疫苗接种需求,本市各区街镇、村居积极响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供“送苗进社区”乃至“送苗入户”式精细精准服务等举措,为更多老年人提供疫苗接种便利。
打消“疫苗犹豫”
最近,前往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多了起来。这天上午,78岁的沈老伯特意带着他和老伴的体检报告,到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新冠疫苗接种事宜。“之前听说了各种说法,心里有点怕,还是觉得找医生咨询比较放心。”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医生陈燕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跟之前的原始株相比,传播力明显增强、毒力明显减弱,重症病例多表现为基础病加重。“对无特殊情况的老年人,我们还是建议接种,这对于预防重症有好处”。目前,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近1.5万针。
日前,长宁区新泾镇虹康居民区的7位老人结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首针或第二针疫苗接种,其中84岁的倪阿婆在儿子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接种了第二针。“我年纪这么大了,接种疫苗是十分必要的!”倪阿婆笑着说。
据悉,新泾镇虹康居民区近5000位居民中,已有近千位6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新冠疫苗,近日主动要求打疫苗的老年居民明显增多。“通过我们的主动科普、答疑解惑,越来越多老人认识到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对疫苗接受程度普遍提高。”虹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棋楠说。目前,新泾镇每天14时至16时在33个居民区循环开设多个流动接种站,并通过社区微信群、公告栏等形式发布点位信息。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171个微网格、1371个楼组由机关联络员、居民区块长、家庭医生、下沉干部包联入块,推进疫苗接种宣传动员,社区、街道干部带头深入社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宣讲等工作,收效显著。
贴心“送苗入户”
在广泛深入宣传、提升老年人接种意愿的基础上,本市城乡社区还针对老年人群的特殊情况,提供“送苗入户”等贴心服务,将疫苗接种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做细、做深、做实。
“侯伯伯,我是居委会小陶,我们上门来给您打疫苗啦!”日前,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一同来到居民侯老伯家中。今年74岁的侯老伯很早就完成了第一针、第二针疫苗接种。去年底,侯老伯入院动了个手术,打第三针的事就搁置了下来。眼下侯老伯身体已经逐渐恢复,可接种第三针。了解到老人需求后,街道随即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第一时间为侯老伯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已顺利帮老人完成第三针疫苗接种。
闵行区浦锦街道世博家园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星波告诉记者,如果老年居民有卧床不起、腿脚不方便等特殊情况,社区干部会和相关部门协调,提供上门打疫苗的服务。在沪郊乡村,“送苗入户”服务也不打折扣。家住崇明区港沿镇同滧村的王阿婆今年86岁,由于脑梗后腿脚不便,所以迟迟未接种新冠疫苗。最近,收到村居上报情况后,港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主动上门,在确认其符合新冠疫苗接种要求后,为其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记者了解到,港沿镇前期排摸出了26名符合“送苗入户”条件的老人,目前已对其中的20人完成“送苗入户”服务。
即便不是“送苗入户”,考虑到最近天寒、有雨等情况,社区干部也会为一些高龄老人接种疫苗提供全程接送服务。日前,在蒙蒙细雨中,闵行区颛桥镇银都苑居民徐文榜和老伴在居委干部陪伴下,在新冠疫苗流动接种点顺利接种了第三针新冠疫苗。“徐老伯今年89岁了,他老伴88岁,两人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雨天路滑,自己过来容易摔倒。于是我就到他家里去接他,打完针后再把他俩送回家。”银都苑第一居民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王丽芳说。
在宝山区高境镇,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相关工作人员增加了疫苗接种进社区的场次,不断优化服务保障。在逸仙四村居委会疫苗接种现场,预检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等区域按规范设置。“在小区里就能完成疫苗接种,稍微走几步就到了,很方便!”一位参加疫苗接种的老年居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