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召开“法治沙龙”,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言——乡村振兴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记者 王海燕 崇明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底蕴——上海市地理标志商标18件,其中崇明商标8件,占近半壁江山。崇明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位居全市第二。崇明还...
记者 王海燕
崇明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底蕴——上海市地理标志商标18件,其中崇明商标8件,占近半壁江山。崇明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位居全市第二。崇明还拥有土布、扁担戏、崇明山歌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水产、花卉、种源等涉农专利、品牌培育均有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乡村振兴赋能?
昨天,崇明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法院开展首次“法治沙龙”活动,与会专家和人大代表围绕地理标志、品牌农业、民宿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崇明区一直致力于发展品牌农业,塑造了“山水”“崇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体系,但也暴露出品牌识别度不够,各农业合作社的商标持有比例不高等问题。在崇明区人大代表傅倩看来,要净化地理标志保护环境,持续打击擅自使用地理标志进行宣传、生产和销售等违法行为,帮助企业和农民保护成功注册的涉农商标品牌。
目前崇明民宿总量达到1069家,星级民宿达到379家,占上海注册民宿总量的90%。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回暖,民宿发展后劲不足逐渐显现。崇明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凯认为,当前崇明民宿品牌发展的意识不强,识别度不高。虽然每家民宿都有店招,但品牌不够突出,这样会减少消费者搜寻的路径,增加回头客的识别难度。同时,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特色。一些区人大代表建议,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民宿”战略,有关部门可以推动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申请注册区域集体品牌(商标)。
崇明区现有非遗项目31个,主要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美食文化、时令俗语等。其中,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江南丝竹、崇明山歌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灶花等16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羊肉传统烹饪技艺等12项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比较匮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重申报、轻保护。区人大代表刘彩凤建议,应从涵养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刘凯认为,要通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保护方式,更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明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底蕴——上海市地理标志商标18件,其中崇明商标8件,占近半壁江山。崇明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位居全市第二。崇明还拥有土布、扁担戏、崇明山歌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水产、花卉、种源等涉农专利、品牌培育均有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乡村振兴赋能?
昨天,崇明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法院开展首次“法治沙龙”活动,与会专家和人大代表围绕地理标志、品牌农业、民宿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崇明区一直致力于发展品牌农业,塑造了“山水”“崇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体系,但也暴露出品牌识别度不够,各农业合作社的商标持有比例不高等问题。在崇明区人大代表傅倩看来,要净化地理标志保护环境,持续打击擅自使用地理标志进行宣传、生产和销售等违法行为,帮助企业和农民保护成功注册的涉农商标品牌。
目前崇明民宿总量达到1069家,星级民宿达到379家,占上海注册民宿总量的90%。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回暖,民宿发展后劲不足逐渐显现。崇明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凯认为,当前崇明民宿品牌发展的意识不强,识别度不高。虽然每家民宿都有店招,但品牌不够突出,这样会减少消费者搜寻的路径,增加回头客的识别难度。同时,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特色。一些区人大代表建议,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民宿”战略,有关部门可以推动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申请注册区域集体品牌(商标)。
崇明区现有非遗项目31个,主要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美食文化、时令俗语等。其中,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江南丝竹、崇明山歌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灶花等16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羊肉传统烹饪技艺等12项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比较匮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重申报、轻保护。区人大代表刘彩凤建议,应从涵养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刘凯认为,要通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保护方式,更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