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上海杨浦双语学校将行读华夏实践课程贯穿学生成长全程

  记者 龚洁芸  这个暑假,上海杨浦双语学校国际高中的部分新生以行走课开启为期六天的课题营先修课程,学生们以“上海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为主题,结成小组、选定研究...

  记者 龚洁芸
  这个暑假,上海杨浦双语学校国际高中的部分新生以行走课开启为期六天的课题营先修课程,学生们以“上海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为主题,结成小组、选定研究主题,在专家、导师的引领下,走进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
  在杨浦双语,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活动课程贯穿了学生成长的全程,这项课程研究也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所民办双语学校,为何要将“认识祖国,读懂历史”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课程,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育人方向?
  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前不久,杨浦双语小学部的管乐团受挪威领事馆国庆日活动的邀请,在世界会客厅登台演奏。一曲活泼欢快的由新疆民歌改编的《青春舞曲》,引得全场满场喝彩。
  在杨浦双语校长朱清一眼中,学校既要满足社会对优质国际教育的多元需求,更要筑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和价值基因的根基,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的综合性人才。“未来,孩子们才能学好多样化的语言工具,来观察世界、发现世界、表达世界。”
  学校将思政、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科技课程相互融合,建设学校“行读华夏”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日晨读用古诗词开启一整天的学习,课程中,老师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活动:“茶韵飘香”主题中,孩子们在吟诵茶诗、寻访茶馆、品味茶香中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学生会举办诵读会、诗会、创作会,在吟诗填词中感受华夏民族那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熏陶中,感受作为农耕文明的后代对自然的体察入微,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何上好传统文化“实践课”
  经过十几年实践,“行读华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传统文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联系,让传统文化“入眼、入耳、入心”,实现知行合一。
  校门之外,就是杨浦区的靖宇南路。靖宇南路的由来是什么,杨浦区还有哪些以英雄人名命名的道路,他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行读的第一步,从走出校门开始,然后是走出上海,走进华夏。
  本学期,围绕“千古英雄”的主题,杨浦双语七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聚焦英雄人物陈化成开展了“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和“淞沪抗战纪念公园”行读活动。行走中,学生面对纪念馆中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在英雄雕像前、炮台遗址边仿佛回到炮火轰鸣的现场,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与爱国情感。行读之后,有的学生展示了为民族英雄创作的人物画像,有的学生反思了长江防线“失守”背后的经验和教训,还有的学生写下了“行走日记”。
  截至目前,“行读华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开发活动主题80个,积累教育资源200课时,形成了上海60多条、全国范围内43条的行读路线,上千名学生的足迹触达20多个省份、200多个城市。在上海市绿色指标的评价当中,杨浦双语学生对国家认同以及国际理解这两个指标都处于最高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