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推进会上示范区迎来更多“新朋友”2个重大合作项目和6个重点产业项目现场签约 握指成拳 把跨域一体化空间打开

  记者 陈抒怡  “我们的合作是一拍即合。”在昨天上午召开的高水平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这样说。当天上午,他代表同...

  记者 陈抒怡
  “我们的合作是一拍即合。”在昨天上午召开的高水平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这样说。当天上午,他代表同济大学签订提升示范区创新策源功能合作,一同参加签约的还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华为、阿里巴巴、英诺赛科等。
  与老朋友的合作有了“升级版”
  昨天会场上,共有2个重大合作项目和总投资167亿元的6个重点产业项目现场签约,其中一个重大合作项目正是“提升示范区创新策源功能合作”。重点项目主要包括: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苏州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华为公司AI大模型创新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示范区算力中心建设及面向先进计算的新兴与未来算力产品孵化;英诺赛科硅基氮化镓相关应用创新联合体。
  这些签约方都是示范区建设的“老朋友”了。比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为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等都是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今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分院启用,让示范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顶尖的妇产科医疗服务;2021年同济大学在示范区成立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零碳社区示范等方面贡献了智慧。
  如今,示范区与这些老朋友的合作有了“升级版”。据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玉刚介绍,复旦大学计划在示范区建设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着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要素跨界整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我们计划在示范区打造四个创新学院。”陈玉刚说,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的落地,推动区域内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合作,促进高端人才要素的聚集,并带动相关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正在与示范区相关部门共同磋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示范区落地的可能性。彭震伟说,学校的环境、建筑、规划、交通等优势学科与示范区的建设都高度契合,“合作是自然而然的”。
  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关联增强
  当跨域一体化把空间打开,各种要素加快流动,更大范围内的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关联增强,示范区两区一县把各自的比较优势变成了区域的竞争优势。从2019年至2022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上市公司数量从44家增至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增至2924家。
  未来,示范区有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作出更多探索,这一点从昨天的会上已能看出端倪。2021年11月,示范区金融同城化服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如今已取得一定成效。交通银行总行业务总监兼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涂宏透露,下一步将围绕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同城化金融等领域,在与示范区执委会及两区一县政府合作共建示范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框架下,进一步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服务示范区加快建设。
  握指成拳产生了集聚效应,如今,示范区正迎来更多的“新朋友”。昨天,总部在杭州的浙江博时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投资建设西子博时储能集成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通过3年逐步完成六条产线的布置并实现量产,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年缴税收超3亿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