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40年演出1355场 “上交室内乐”与城市同频、与乐迷同行

  记者 吴桐  昨晚,创办于1983年的“上交室内乐”回到曾经的驻地锦江小礼堂,带来第1355场演出。北极星四重奏、东海岸四重奏携手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指挥家...

  记者 吴桐
  昨晚,创办于1983年的“上交室内乐”回到曾经的驻地锦江小礼堂,带来第1355场演出。北极星四重奏、东海岸四重奏携手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指挥家、钢琴家张橹,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首席钱博文,带来一场“小而美”的室内乐表演。
  40年来,这个诞生于上海的音乐品牌,经历了从锦江小礼堂、静安宾馆、湖南路排练厅到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空间转变,见证和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室内乐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和发展壮大。
  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涌现了许多不同的室内乐组合,“上交室内乐”品牌也更为多元化、国际化。《纽约时报》旅游版曾将到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听一场大乐队或室内乐演出,与吃小笼包一起,作为来沪旅游攻略推荐给全球读者。
  一代代乐迷的共同记忆
  1983年,“上交室内乐”品牌诞生。1991年起定期在锦江小礼堂举办周末室内乐音乐会,成为当时十分时髦的文化活动。
  据上海锦江饭店老员工回忆,当年上海市民的娱乐活动比较简单,交响乐又是一门新兴的高雅艺术。演出现场,一些人闭眼沉醉,跟着乐曲微微点头,在曲目间隙轻声交流看法。室内乐带来的亲切感和对话感,为许多乐迷留下难忘的记忆。
  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的何谐第一次与女友约会,就选择在静安宾馆聆听上交室内乐。何谐回忆,当晚,年近80岁的小提琴演奏家温谭的报幕成为难以忘却的背景音。后来,当“上交室内乐”迁址到湖南路105号,何谐加入志愿者队伍,见证了无数演奏家在这里的初次登台。
  因“上交室内乐”彻底爱上当代音乐的意大利小伙阿列,依旧清楚地记得在湖南路听到菲利普·格拉斯《三岛由纪夫传》时的震惊。演出结束后,观众蜂拥而上,去观摩当时极为少见的羽管键琴。
  诞生40周年之际,“上交室内乐”发起故事征集,如时光漂流瓶勾起很多人的回忆。这些人有的已过耳顺之年,有的定居海外,有的最终从事音乐行业,“上交室内乐”是他们的共同记忆。
  众多新星在这里崭露头角
  “上交室内乐”的第1355场音乐会来了两位“老朋友”,王之炅和张橹,他们用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合作了维瓦尔第《四季》中的“冬”和“春”。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在1998年第一次登上“上交室内乐”的舞台。
  当年,13岁的王之炅在第8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一举夺魁,而在备赛时,她曾在“上交室内乐”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那时候小,不知道紧张,只觉得现场很安静,跟观众离得很近。”王之炅说,“表演跟排练很不一样。学会跟观众交流互动,对我参加国际比赛很有帮助。很幸运,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内心播下一颗室内乐的种子。”
  同样在1998年,11岁的张橹刚从俄罗斯学习归来,在静安宾馆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为即将赴美国举行的独奏音乐会预演。张橹说:“我记得当时演奏了《匈牙利狂想曲》和《阳关三叠》,中西曲目都有。现场爆满,观众大都身着西装和晚礼服,非常有仪式感。那时年纪小,表演完观众递来一颗糖,对自己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40年来,“上交室内乐”成为许多新星崭露头角的舞台。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涌现了许多不同的室内乐组合,每个乐季都有几十个组合策划的几十套曲目摆在艺委会成员案头,最终会有十几套曲目入选“上交室内乐”品牌系列。
  除了古典音乐版图上的常规曲目,“上交室内乐”不断挖掘主流作曲家的“冷门”作品,推广“该识未识”的作曲家。无论是海顿、巴赫、贝多芬的传世经典,还是鲍罗丁、利盖蒂、卡尔·赖内克等的待人挖掘的佳作,都让演奏家们展露出更多个性和趣味。
  在“上交室内乐”品牌诞生40周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启动名为“在场”的系列唱片录音出版计划,整理与回顾40年来的现场录音片段及上交音乐厅开厅十年来受邀艺术家室内乐演出精选。录音时长超过700分钟的十余张实体唱片将于明年出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