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从“长江口二号”理解何以上海 纪录片完整记录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过程

  记者 张熠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艘古代木质帆船。上海作为一座“以港兴市”的城市,研究“长江口二号”古船,对于...

  记者 张熠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艘古代木质帆船。上海作为一座“以港兴市”的城市,研究“长江口二号”古船,对于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有着重要意义。继2月27日在东方卫视播出上集后,国内首部完整记录“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过程的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将于下周二迎来下集。
  《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摄制耗时一年半。两年前刚启动创作时,这个纪录片团队面临的是一系列难题:长江口的水下根本不可见,古船长什么样,怎么表现?150多年前发生的沉船事件,毫无头绪,现在能拍些什么?水上木帆船已经基本绝迹,3D打印、船模都有技术缺憾,怎么给出实感?“出海打捞一艘古代的沉船,这件事情太酷了。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十几年的时间去找一艘不明价值的老船?这值得我花费时间去找答案。考古是寻真的过程,记录也是。”总导演戴诚娴说。
  于是,纪录片团队跟随考古和打捞作业的核心工作组实地拍摄,通过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的完整记录,展开了一段对清末长江航运史、上海港口发展史和中国传统造船史的追寻之旅,揭开了这一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古沉船的各种谜团;同时也全面展示打捞和考古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领先科技,讲述科技攻坚、学术探索和文化传承中的鲜活人物故事。
  沉船考古通常有原址保护、围堰发掘、拆解打捞、整体打捞四种方式。受限于特殊地理条件,“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的是整体打捞的方式。戴诚娴说:“古船整体打捞的技术方案是全球首创,没有人能预判结果。为了不错过打捞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不易’,拍摄团队在‘大力号’上累计待了两个多月。我们无法预测或干预拍摄的内容,能做的无非就是对人物、场景的选择,并且尽可能地保持开机。”
  打捞作业船上,现代化的计时工具是没有作用的,潜水员和工程师们的工作随着潮汐而定。按照佘山天文台传递的平潮信息,一天24小时被切分成四个6小时。这四个阶段中间的平潮期,就是打捞和潜水员们最佳的水下作业时间。因此,纪录片的拍摄也不分白天黑夜。
  除了在水上作业“第一现场”的全程跟拍,纪录片还将故事线延伸到了古船迁移进入船坞后的保护与考古过程,将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故事和“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家的新故事结合起来。未来,一座古船博物馆将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建成,对所有市民开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