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

58金融聚焦“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金融服务需求偏好:贷款服务更倾向数字金融平台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合58同城、58金融等互联网平台发布了《“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金融服务现状与需求》报告。据悉,该报告通过58同城等平台...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合58同城、58金融等互联网平台发布了《“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金融服务现状与需求》报告。据悉,该报告通过58同城等平台收集问卷样本近五千份,以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交叉分析描绘了“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画像,刻画了这类群体金融服务的特点及诉求,并提出政策建议,以发展和完善面向灵活就业群体的普惠金融。
报告显示,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呈现低学历、年轻化特征,这并不能说明灵活就业比稳定就业差,恰恰表明了灵活就业的包容性。相比传统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平台上既有专业能力极强的高收入者,也有大量学历不高、技术不高但是勤奋努力的就业困难群体和脱贫攻坚者。58同城的已有研究也显示,在县域范围内,灵活就业是低学历群体的重要收入来源。
此外,不同性别的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得不同类型的就业机会相对均等,且灵活就业不一定是无奈之举,也可能是个人追求。相比较于稳定就业群体,灵活就业群体工作流动性高,收入不稳定,面临更大的人生风险。
灵活就业者在享受工作时间、地点、报酬更加灵活化、自主化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对于不稳定因素多、生活与工作界限模糊、职业发展不稳定、工资收入不稳定、劳工保障的欠缺的苦恼。因此,通过适当的金融服务来缓冲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平滑收入对于灵活就业者的生产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灵活就业群体借贷满足率低 负债工作者占比高
调研数据显示,尽管灵活就业和稳定就业样本中都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有受到过融资约束的情况,但是灵活就业群体中受到融资约束的比例更高。52%的稳定就业群体面临过需要借贷但是借不到钱的情况;这一比例在灵活就业群体中高达69%。
究其原因,33%受访的灵活就业者表示“想从银行借钱,但是达不到银行的标准”,25%表示“利率太高,无法负担”。这表明,像大多数小微经济体一样,灵活就业人员也存在较严重的“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其收入不稳定、缺少抵押物、流动性强、缺乏征信数据沉淀等特征均加重了其受到借贷排斥的程度。
另外,12%的受访者表示害怕被骗,不敢通过网上借钱;23%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有哪些融资渠道。由此可见,合适的金融教育对提升灵活就业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22%的因征信原因无法借款的灵活就业者,合理的信用修复机制对他们来说则至关重要。
虽然灵活就业人员对于信贷产品的使用更加谨慎,有负债的灵活就业人员的比例(63%)仍然高于有负债的稳定就业人员(53%)。对于信贷产品的态度,四分之一的灵活就业者表示“信贷有风险,不到关键时刻不会使用”,而最多的稳定就业者(24%)则表示“使用信贷产品是更精明的消费方式”。
进一步分析主要负债构成可以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在房贷、车贷、消费贷以及生产资料贷款方面的压力都大于稳定就业人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日常消费贷款,21%的灵活就业人员表示目前正在使用日常消费贷,而这一比例在稳定就业人群中只占11%。这可能是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需要消费贷来平滑日常生活中的财务波动。
借贷渠道多元化,灵活就业者更倾向于数字金融平台贷款
报告结果显示,受访者学历越低,越可能受到融资约束,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易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融资。同时,结果还显示男性灵活就业者受到融资约束的可能性更大。研究显示男性更加具有冒险精神,加之灵活就业带来的不稳定性,可能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更高,所以其受到融资约束的可能性更大。就财务状况对劳动者职业的影响而言,月收入低、年保险费用支出低、高负债以及没有理财经验均增加了灵活就业群体受到融资约束的可能性。
既然灵活就业人群对消费贷款的需求较高,那么是否能充分获得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如图所示,灵活就业人员在各种融资渠道的使用上占比都超过了稳定就业人员,这可能主要是受到其融资需求的驱动。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线下贷款服务仍然是大多数人使用的融资渠道(37%)。
值得指出的是,灵活就业人员对数字金融平台上贷款服务的使用显著高于稳定就业人员。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线上小额信贷更加方面快捷;另一方面,对于通过平台进行就业的人员,平台可能会推出针对这部分群体的贷款产品,从而增大了其贷款可能性。
储蓄仍是主要理财方式
理财是实现合理的消费支出、教育期望、完善风险保障、积累财富等家庭目标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薪资水平的提高,灵活就业者对储蓄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大多数人每月都能存一部分钱,以实现自身在购房、购车、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人生规划。
多数灵活就业人员有日常储蓄的习惯,占比达到97%。其中,每月储蓄1000元以上的达79%,每月存储3000元以上的达到49%。较高的工作变动频率、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和对未来生活的危机感可能是他们具备良好储蓄意识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稳定就业人群仍展现出比灵活就业人员更强的储蓄能力,受访稳定就业者每月储蓄1000元以上的达89%,每月存储3000元以上的达到70%。此外,稳定就业人员(84%)理财经验相对灵活就业人员(78%)来说也更加丰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