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法院亭林法庭每月上门“点对点”普法 送法入户打造“屋里厢法庭”
“干法官,侬好哇!”近日,金山法院亭林法庭法官干华丽来到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一路走来,村民们纷纷和这位法官打起招呼,打听她今天又来村里讲些什么法律知识。 ...
“干法官,侬好哇!”近日,金山法院亭林法庭法官干华丽来到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一路走来,村民们纷纷和这位法官打起招呼,打听她今天又来村里讲些什么法律知识。
“大家不是想听民法典吗?我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民法典是怎么保护妇女权益的。”不用幻灯片,不在大礼堂,干华丽来到村里的党建服务点,和20余位村民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讲起了民法典。通俗易懂的讲解,穿插着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村民们很快就听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亭林法庭的法官们每个月都会来到东新村,向村民介绍婚姻家庭、房屋租赁、房屋改建、劳务损害赔偿等农村多发纠纷的法律知识,送法入户打造“屋里厢法庭”。据不完全统计,法官们已开展宣讲活动30余次,受益群众上千人,成功化解了村里的十多起矛盾。
“精准滴灌”普法
“很多村民从没打过官司,但都认得我们法官。”亭林法庭庭长李琴说,亭林法庭2017年成立伊始,便注重通过普法宣传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东新村位于亭林镇城乡接合部,辖区内户籍人口3783人,外来流动人口却超过1万人,是个典型的“人口倒挂村”。由于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的法律素养差异,东新村矛盾纠纷不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却相对短缺。一次走访调研时,东新村村干部提出,希望法官多到村里普普法,“有些道理我们讲,村民听不进,但如果是法官来说,他们就愿意接受”。
2019年5月,亭林法庭党支部与东新村结对,开展“送法进东新,维权你我他”活动,亭林法庭的法官们离开法庭和办公室,走进村民家中,以法制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现场参与纠纷调解、组织旁听庭审等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考虑到东新村的实际情况,亭林法庭采取了多项针对性举措,定制“普法菜单”,让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比如,东新村外来务工人员多、邻里间因宅基地导致的相邻权纠纷多、婚姻家庭矛盾占比大,亭林法庭便将普法内容细分到“劳动者的权益怎么保障”“农村动迁安置纠纷如何处理”“婚姻家庭里的那些事”等话题,精准满足村民需求。
释法答疑调撤案件
亭林法庭还在东新村专门设立法律咨询预约热线,“屋里厢法庭”的特邀调解员专线以及法庭干警的办公室电话也随时向村民开放,为年迈、腿脚不便、上班时间不固定或无法频繁参与普法课程的村民寻求法律帮助提供了新途径。去年疫情防控形势紧张期间,法官们通过热线为村民释法答疑、调撤案件,实现了疫情防控与当事人权益保障的平衡,避免因人员不必要的聚集引发疫情扩散。此外,亭林法庭又协调区妇联、综治办、村委会及社会组织一起参与,为群众提供专业性、一站式普法,促进东新村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为村民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服务。
“东新村老年人多,文化程度不高,有些老人甚至不太会说普通话。怎么和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还能把法律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对法官也是极大的考验。”李琴说,亭林法庭共有4名法官、3名法官助理,人人都要参与“送法进东新”普法活动,锻炼业务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青年法官王文前些日子就刚为村民们讲了民法典中关于婚姻的内容。他为此准备了数日,把其中和老百姓关系较大的法条摘出来,再为其中每个法条找到相匹配的案例。开讲当天,屋里涌进了十多位村民,让他多少有点紧张,“还好准备充分,大家听后都说很有收获”。
村民走进法庭旁听
除了让法官走进村民家里,亭林法庭还鼓励村民走进法庭。法庭开放庭审旁听预约,在保证庭审秩序情况下,尽可能鼓励村民旁听案件,让他们与法庭“零距离”接触,既促进司法公开,又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养。
“自从法官来了村里,引导大家正确处理矛盾纠纷,大家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我们村的自治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东新村村干部感慨,如今村里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离不开法官们持续不断的法治宣传。
但在法官们看来,当前的普法工作仍有不足。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亭林法庭立足于人民法庭的工作特点,结合前期走访调研时听取的意见建议,将“送法进东新,维权你我他”活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从全庭调配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不断拓展法制宣传参与主体、丰富活动形式,探索“定点式”普法向“走动式”普法转变。“我们计划结合民法典实施,在今年内让法庭干警下沉到东新村全部21个村民小组,实现送法入户全覆盖。”李琴说。
“大家不是想听民法典吗?我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民法典是怎么保护妇女权益的。”不用幻灯片,不在大礼堂,干华丽来到村里的党建服务点,和20余位村民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讲起了民法典。通俗易懂的讲解,穿插着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村民们很快就听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亭林法庭的法官们每个月都会来到东新村,向村民介绍婚姻家庭、房屋租赁、房屋改建、劳务损害赔偿等农村多发纠纷的法律知识,送法入户打造“屋里厢法庭”。据不完全统计,法官们已开展宣讲活动30余次,受益群众上千人,成功化解了村里的十多起矛盾。
“精准滴灌”普法
“很多村民从没打过官司,但都认得我们法官。”亭林法庭庭长李琴说,亭林法庭2017年成立伊始,便注重通过普法宣传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东新村位于亭林镇城乡接合部,辖区内户籍人口3783人,外来流动人口却超过1万人,是个典型的“人口倒挂村”。由于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的法律素养差异,东新村矛盾纠纷不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却相对短缺。一次走访调研时,东新村村干部提出,希望法官多到村里普普法,“有些道理我们讲,村民听不进,但如果是法官来说,他们就愿意接受”。
2019年5月,亭林法庭党支部与东新村结对,开展“送法进东新,维权你我他”活动,亭林法庭的法官们离开法庭和办公室,走进村民家中,以法制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现场参与纠纷调解、组织旁听庭审等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考虑到东新村的实际情况,亭林法庭采取了多项针对性举措,定制“普法菜单”,让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比如,东新村外来务工人员多、邻里间因宅基地导致的相邻权纠纷多、婚姻家庭矛盾占比大,亭林法庭便将普法内容细分到“劳动者的权益怎么保障”“农村动迁安置纠纷如何处理”“婚姻家庭里的那些事”等话题,精准满足村民需求。
释法答疑调撤案件
亭林法庭还在东新村专门设立法律咨询预约热线,“屋里厢法庭”的特邀调解员专线以及法庭干警的办公室电话也随时向村民开放,为年迈、腿脚不便、上班时间不固定或无法频繁参与普法课程的村民寻求法律帮助提供了新途径。去年疫情防控形势紧张期间,法官们通过热线为村民释法答疑、调撤案件,实现了疫情防控与当事人权益保障的平衡,避免因人员不必要的聚集引发疫情扩散。此外,亭林法庭又协调区妇联、综治办、村委会及社会组织一起参与,为群众提供专业性、一站式普法,促进东新村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为村民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服务。
“东新村老年人多,文化程度不高,有些老人甚至不太会说普通话。怎么和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还能把法律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对法官也是极大的考验。”李琴说,亭林法庭共有4名法官、3名法官助理,人人都要参与“送法进东新”普法活动,锻炼业务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青年法官王文前些日子就刚为村民们讲了民法典中关于婚姻的内容。他为此准备了数日,把其中和老百姓关系较大的法条摘出来,再为其中每个法条找到相匹配的案例。开讲当天,屋里涌进了十多位村民,让他多少有点紧张,“还好准备充分,大家听后都说很有收获”。
村民走进法庭旁听
除了让法官走进村民家里,亭林法庭还鼓励村民走进法庭。法庭开放庭审旁听预约,在保证庭审秩序情况下,尽可能鼓励村民旁听案件,让他们与法庭“零距离”接触,既促进司法公开,又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养。
“自从法官来了村里,引导大家正确处理矛盾纠纷,大家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我们村的自治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东新村村干部感慨,如今村里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离不开法官们持续不断的法治宣传。
但在法官们看来,当前的普法工作仍有不足。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亭林法庭立足于人民法庭的工作特点,结合前期走访调研时听取的意见建议,将“送法进东新,维权你我他”活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从全庭调配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不断拓展法制宣传参与主体、丰富活动形式,探索“定点式”普法向“走动式”普法转变。“我们计划结合民法典实施,在今年内让法庭干警下沉到东新村全部21个村民小组,实现送法入户全覆盖。”李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