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还要走多远?
原标题:安踏这一小步,值900亿导读:中国品牌的升级之路,比起中国制造升级,更惊险更艰辛,往往一步错满盘皆输。从前,“Made in China”是山寨、低品质...
原标题:安踏这一小步,值900亿
导读:中国品牌的升级之路,比起中国制造升级,更惊险更艰辛,往往一步错满盘皆输。
从前,“Made in China”是山寨、低品质的代名词,连自己人都看不起。
但今天,中国高铁有多牛?运营时速最高,世界首条新建高寒高铁,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不仅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高铁还开进了巴基斯坦、土耳其、匈牙利、阿根廷等等国家。
除了高铁,我们还有各种世界纪录级的大桥、大楼以及科研设备,港珠澳大桥、贵州“天眼”、北斗卫星、超级计算机⋯⋯
最爱国货的韩国人在今年,发现了一件很郁闷的事:2018平昌奥运会吉祥物,不是韩国货,是“Made in China”。
他们酸溜溜地说,“冬奥会是我们主办的,却给中国企业做宣传。”这还没完,韩国总统和各议员戴的徽章,也是“Made in China”⋯⋯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用到的,都在说中国制造在升级。但是,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品牌,升级了吗?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又如何?
中国品牌的升级之路,比起中国制造升级,更惊险更艰辛,往往一步错满盘皆输。
美特斯邦威,巨亏超4亿,三年内关店1600家,创始人周成建辞职;达芙妮,2016关店超500家,同店销售增长率下降11.7%;李宁,三年亏损31亿元,关店近1800店,2016转亏为盈,但盈利能力严重下滑。
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爆发了全行业的库存危机。安踏、李宁、匹克、361度等等,谁也没躲过,纷纷迎来关店潮。
升级危机,安踏也遇到了。李宁遇到的问题,也都实实在在压在了丁世忠的心上。
“不转就死,没什么好顾虑的。以前安踏是批发商,和消费者有距离,我们当时就决定转型。”丁世忠后来这么回忆道。
这次升级,是要从批发型向零售型转型,核心则在于“用户体验”。以前货发给经销商就完事,现在得是货交到顾客手中,顾客满意了,销售才算完成。
而安踏的品牌升级,让它有了超900亿的市值,是上市时的7倍多,让央视把它列入了“大国品牌”行列,还让国产体育品牌翻越阿迪、耐克这样的大山,成为可能。但品牌升级,太难了。(本文摘编自《经理人》杂志282期,文/祥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