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饮食

怎样的诗才能留下来 全国诗人汇聚上海探讨主题创作

  “重温初心、红旗飘扬”上海诗歌行动近日在上海作协大厅启动,这是全国诗人寻访红色足迹、以诗歌形式追溯党的创业历程的第一站。  “好的诗歌要将个人经验与时代生活...

  “重温初心、红旗飘扬”上海诗歌行动近日在上海作协大厅启动,这是全国诗人寻访红色足迹、以诗歌形式追溯党的创业历程的第一站。
  “好的诗歌要将个人经验与时代生活结合。”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说,“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维度、书写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成为当下诗歌的主流。诗歌写作中都有属于个人性的部分,以个人的写作反映个人生命经验,也会在其中折射时代主题,提供与更多公共经验相契合的感受。”
  上海作协副主席、诗人赵丽宏写过一首不展现具体人物却以精神力量打动人心的诗歌,“英烈们为了国家、民族,为了理想和真理牺牲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在主题创作中,必须具备真诚、真实情感,以及个人独特的感受,这样的诗才可能留下来。”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诗人荣荣以诗人高鹏程的一篇作品为例,阐释了主题创作应当如何“落地”:“象山本就靠海,盐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当一位基层干部被他比喻为一粒盐,溶于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时,这个鲜明的意象顿时产生了感人的力量,也在主题性和艺术性上实现了和谐统一。”
  在诗人桂兴华看来,意象雷同是当下不少诗歌流俗的原因。如何才能有个性?他说,“以小见大,在创作中寻找好的意象和个性特质结合的表现方式,才能使作品拥有真正的力量。”
  《上海诗人》副主编孙思说:“红色题材不是‘你听我说’,不是凌空高蹈,而是要把自己放到小草和泥土的位置,要挖掘到人和事背后深层次的情感痛点,才能真正有感染人的力量。”
  “把诗人个人的体验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结合起来,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性到公共性,是主题诗歌创作的必经之路。”《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
  座谈会后,诗人们来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及《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等地,重温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的活动履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