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鼓舞人心 用担当实干来回答国家重大战略课题
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环境共治 记者 刘畅 “总书记重要讲话给我最大的感受和触动,是制度性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现在,的确需要有制度创新的突破,才能够进一...
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环境共治
记者 刘畅
“总书记重要讲话给我最大的感受和触动,是制度性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现在,的确需要有制度创新的突破,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并取得更大的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说。
这些年,陈雯一直参与长三角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方面的研究。在她看来,制度性创新也能够实践在生态环境创新中。总书记提出的几点内容,指明了生态环境领域未来跨界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方向。
首先是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在生态环境领域跨界治理的重点,就是“水”。陈雯坦言,从整个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角度来说,大气环境治理已经取得较好成效,土壤跨界治理需求不大。长三角水网密布,有大量的江河湖泊流域,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有很多文章可做。“需要形成一套环境跨界治理的工具体系,其中包括制度工具、技术工具、行动工具等,来支撑跨界水环境治理,而制度工具是重中之重。”陈雯表示,目前,水环境的跨界治理很多还是依托行政命令去完成的。如何依据市场化的原则和规律,建立水环境治理合作的准则,让水环境的利益相关方都能有更强烈的意愿、更积极的合作是未来可探索的方向。
最近,陈雯和所在团队一直在做各种跨流域治理的相关案例调研工作。她发现,在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所需要的财力没有明确出处,大部分由毗邻的地方承担。优化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涉及跨界治理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进一步明晰,包括财政支出的分担与配置。比如:联合共治的责任如何明确?费用怎么解决?谁来出钱?“这需要更多的制度工具去探索,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形成一个常态化的制度体系。环境合作虽然是一个公益性的事情,但是它也要符合市场规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陈雯说。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陈雯对此感触颇深,她坦言,生态保护红线的无缝衔接,除了需要地区之间协同,还需要省部之间政策对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自然资源部确定的,非常刚性。那么总书记现在提出无缝衔接,我们怎么去调整?怎么去优化?这对省部之间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需要形成路径,这就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倡导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除了制度创新外,陈雯认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技术创新也尤为重要。
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记者 巩持平
11月30日,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主任阮堂亮刚结束当天的专题党课,散场后讨论声却越来越热烈,“我一问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阮堂亮说,“大家都很兴奋,长三角一体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黄山市也将迎来全新机遇。”
阮堂亮所在的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主要服务于一场“亿元对赌”,这本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案例。2012年,安徽、浙江两省实施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启动,正式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水质对赌”——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如果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如今,三轮试点结束,结果是双赢:跨皖浙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每年安徽向浙江送去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千岛湖总体水质保持I类水平。“新安江模式”已成为全国样板,推广到全国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
“我们新安江畔,曾经的江里打鱼人、山上砍树人、排污企业工人,而今已是一江碧水、万顷山林的守护人,现代农业、生态产业、文旅行业的参与人。”阮堂亮说,“新安江模式”源于水质保护,如今看来,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这是上下游共同参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变革,是区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场,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雅共生的新乐园。
依托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闯出的这条“路”,长三角各地生态一体化实践不胜枚举:浙江去年9月启动新一轮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八大水系主要干流全覆盖;江苏先后在太湖流域和通榆河流域开展试点,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6月,沪苏浙皖就七项生态共治专项文本集中签约,其中,沪苏提出加快建立基于水质水量的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也迎来“升级版”。今年6月,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两省从“生态共保”延伸到“产业共兴”,在持续聚焦水环境生态保护提升的同时,加快构建资金、产业、人才等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今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现提档升级,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总书记提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一体化和高质量。”阮堂亮说,使命在心、重任在肩,他更坚定了新安江上下游共同保护、合作发展的信心。
打造好“区域一体化样板间”
记者 任俊锰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得知总书记对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再次提出明确要求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非常激动,公司员工也备受鼓舞、倍感自豪,更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2021年5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新公司”)揭牌,它是由沪苏浙两省一市等比出资、全国首个跨区域跨层级的市场主体,主要负责跨域项目统一开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誉为“世界级的料子”,作为其建设的主力军,朱翊元表示,长新公司的使命就是打造好“世界级的区域一体化样板间”,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蹚出一条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开发建设的长新之路。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因涉及沪苏浙两省一市,囊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因此该区域内的一体化制度创新均基于“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朱翊元介绍,在这里,项目推进不再依靠行政权力垂直传导来实现,更多是通过平级行政区域共商共建来实现。无论是规划、土地、审批,还是动拆迁和建设施工,都需要把不同的手势和管理方式形成统一的、可实施的制度性安排。自成立不足3年间,长新公司不仅为省际毗邻区域跨域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更将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个主体管开发、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体化制度管治理的示范区“五个一”共建模式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今年5月24日开工的方厅水院项目,是国内首个横跨两省一市的建筑项目。整个建筑采用四合院形制,在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主题展示空间,寓意长三角向心汇聚、一体发展,是水乡客厅的核心功能场所。长新公司在项目开发前期,组织青浦、吴江、嘉善相关部门开展方案预审,并成立三地联合审图专班,统一规范等。朱翊元表示,得益于“审批一体化”“两地委托一地”等制度创新,方厅水院项目整体工程将于2024年底前竣工。
朱翊元介绍,下一步,长新公司上下将聚焦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走好示范区开发建设的每一步,积极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把方厅水院打造成为沪苏浙三地的一体化功能样板间,努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落地为示范区实践,用担当实干来回答“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国家重大战略课题。
把握四对关系,深入推进一体化
夏骥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这四个统筹,让人印象深刻,对如何具体把握这四对关系,笔者有以下观点: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就是要把握好“策”与“用”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的“从0到1”的突破。“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长三角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特别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的“从1到100”的转化。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充分发挥长三角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协同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共同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就是要把握好“头”与“身”的关系。
一方面,上海要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苏浙皖要各扬所长,要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创新、实体产业、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空间腹地等方面的“独门绝技”,因地制宜塑造细分领域核心功能,与上海一道形成长三角的功能有机体。
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就是要把握好“硬”与“软”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要持续加强“看得见”的硬件联通。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更加注重“看不见”的制度衔接。要进一步发挥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积极复制推广成熟经验;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就是要把握好“绿”与“金”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巩固生态治理成效,特别是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另一方面,长三角要加快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要稳步推进全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依托生态禀赋践行“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更好实现“点绿成金”。
(作者为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记者 刘畅
“总书记重要讲话给我最大的感受和触动,是制度性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现在,的确需要有制度创新的突破,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并取得更大的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说。
这些年,陈雯一直参与长三角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方面的研究。在她看来,制度性创新也能够实践在生态环境创新中。总书记提出的几点内容,指明了生态环境领域未来跨界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方向。
首先是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在生态环境领域跨界治理的重点,就是“水”。陈雯坦言,从整个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角度来说,大气环境治理已经取得较好成效,土壤跨界治理需求不大。长三角水网密布,有大量的江河湖泊流域,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有很多文章可做。“需要形成一套环境跨界治理的工具体系,其中包括制度工具、技术工具、行动工具等,来支撑跨界水环境治理,而制度工具是重中之重。”陈雯表示,目前,水环境的跨界治理很多还是依托行政命令去完成的。如何依据市场化的原则和规律,建立水环境治理合作的准则,让水环境的利益相关方都能有更强烈的意愿、更积极的合作是未来可探索的方向。
最近,陈雯和所在团队一直在做各种跨流域治理的相关案例调研工作。她发现,在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所需要的财力没有明确出处,大部分由毗邻的地方承担。优化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涉及跨界治理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进一步明晰,包括财政支出的分担与配置。比如:联合共治的责任如何明确?费用怎么解决?谁来出钱?“这需要更多的制度工具去探索,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形成一个常态化的制度体系。环境合作虽然是一个公益性的事情,但是它也要符合市场规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陈雯说。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陈雯对此感触颇深,她坦言,生态保护红线的无缝衔接,除了需要地区之间协同,还需要省部之间政策对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自然资源部确定的,非常刚性。那么总书记现在提出无缝衔接,我们怎么去调整?怎么去优化?这对省部之间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需要形成路径,这就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倡导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除了制度创新外,陈雯认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技术创新也尤为重要。
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记者 巩持平
11月30日,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主任阮堂亮刚结束当天的专题党课,散场后讨论声却越来越热烈,“我一问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阮堂亮说,“大家都很兴奋,长三角一体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黄山市也将迎来全新机遇。”
阮堂亮所在的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主要服务于一场“亿元对赌”,这本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案例。2012年,安徽、浙江两省实施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启动,正式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水质对赌”——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如果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如今,三轮试点结束,结果是双赢:跨皖浙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每年安徽向浙江送去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千岛湖总体水质保持I类水平。“新安江模式”已成为全国样板,推广到全国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
“我们新安江畔,曾经的江里打鱼人、山上砍树人、排污企业工人,而今已是一江碧水、万顷山林的守护人,现代农业、生态产业、文旅行业的参与人。”阮堂亮说,“新安江模式”源于水质保护,如今看来,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这是上下游共同参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变革,是区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场,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雅共生的新乐园。
依托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闯出的这条“路”,长三角各地生态一体化实践不胜枚举:浙江去年9月启动新一轮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八大水系主要干流全覆盖;江苏先后在太湖流域和通榆河流域开展试点,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6月,沪苏浙皖就七项生态共治专项文本集中签约,其中,沪苏提出加快建立基于水质水量的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也迎来“升级版”。今年6月,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两省从“生态共保”延伸到“产业共兴”,在持续聚焦水环境生态保护提升的同时,加快构建资金、产业、人才等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今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现提档升级,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总书记提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一体化和高质量。”阮堂亮说,使命在心、重任在肩,他更坚定了新安江上下游共同保护、合作发展的信心。
打造好“区域一体化样板间”
记者 任俊锰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得知总书记对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再次提出明确要求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非常激动,公司员工也备受鼓舞、倍感自豪,更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2021年5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新公司”)揭牌,它是由沪苏浙两省一市等比出资、全国首个跨区域跨层级的市场主体,主要负责跨域项目统一开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誉为“世界级的料子”,作为其建设的主力军,朱翊元表示,长新公司的使命就是打造好“世界级的区域一体化样板间”,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蹚出一条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开发建设的长新之路。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因涉及沪苏浙两省一市,囊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因此该区域内的一体化制度创新均基于“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朱翊元介绍,在这里,项目推进不再依靠行政权力垂直传导来实现,更多是通过平级行政区域共商共建来实现。无论是规划、土地、审批,还是动拆迁和建设施工,都需要把不同的手势和管理方式形成统一的、可实施的制度性安排。自成立不足3年间,长新公司不仅为省际毗邻区域跨域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更将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个主体管开发、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体化制度管治理的示范区“五个一”共建模式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今年5月24日开工的方厅水院项目,是国内首个横跨两省一市的建筑项目。整个建筑采用四合院形制,在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主题展示空间,寓意长三角向心汇聚、一体发展,是水乡客厅的核心功能场所。长新公司在项目开发前期,组织青浦、吴江、嘉善相关部门开展方案预审,并成立三地联合审图专班,统一规范等。朱翊元表示,得益于“审批一体化”“两地委托一地”等制度创新,方厅水院项目整体工程将于2024年底前竣工。
朱翊元介绍,下一步,长新公司上下将聚焦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走好示范区开发建设的每一步,积极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把方厅水院打造成为沪苏浙三地的一体化功能样板间,努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落地为示范区实践,用担当实干来回答“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国家重大战略课题。
把握四对关系,深入推进一体化
夏骥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这四个统筹,让人印象深刻,对如何具体把握这四对关系,笔者有以下观点: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就是要把握好“策”与“用”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的“从0到1”的突破。“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长三角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特别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的“从1到100”的转化。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充分发挥长三角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协同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共同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就是要把握好“头”与“身”的关系。
一方面,上海要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苏浙皖要各扬所长,要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创新、实体产业、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空间腹地等方面的“独门绝技”,因地制宜塑造细分领域核心功能,与上海一道形成长三角的功能有机体。
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就是要把握好“硬”与“软”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要持续加强“看得见”的硬件联通。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更加注重“看不见”的制度衔接。要进一步发挥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积极复制推广成熟经验;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就是要把握好“绿”与“金”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巩固生态治理成效,特别是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另一方面,长三角要加快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要稳步推进全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依托生态禀赋践行“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更好实现“点绿成金”。
(作者为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