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领导力

西城区实施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四周年 添彩城市文明“分”出绿色生活

  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

  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西城区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紧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着眼垃圾全品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党建为引领,社会志愿服务为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为动能的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工作落实落地,努力探索形成垃圾分类“西城模式”。
  探访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圾”分达人助推社区荣获最美称号
  吃过午饭,家住丰融园小区6号楼的蒋沛儒、蒋沛轩便从厨房拿来一个小盆和4个垃圾袋,“玉米核属于其他垃圾而不是厨余垃圾”“用过的一次性纸杯、餐巾纸也是其他垃圾而不能算可回收物。”
  妈妈夏杨表示,蒋沛儒、蒋沛轩是社区的“红领巾环保小卫士”,对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宣传、特色主题活动非常积极,会将学过的知识带进家中,督促家长身体力行,“我们买了两个分类垃圾桶和分类垃圾袋,方便孩子们在茶余饭后主动分类。”
  家住丰融园小区9号楼的赵泽洲阿姨是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之前,自己并不知道垃圾需要分类,总是往桶里一扔就完了。可现在,赵阿姨已经对垃圾分类如数家珍,“鸡翅骨头是厨余垃圾,大棒骨就是其他垃圾,电池是有害垃圾,平板电脑却是可回收物。”曾经的饮料瓶也在赵阿姨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浇花的小喷壶、做饭的小漏斗,被挂在了花盆旁、灶台旁。
  进入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已有4年,赵阿姨说,不管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自己都坚持准时来到小区的垃圾站开展“看桶”“守桶”“护桶”工作,帮助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推动社区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为此,她还曾获得“最美守桶人”的荣誉称号。“垃圾分类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人人参与,才能真正推行下去,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绿色环保。”
  随着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进行得井井有条。丰融园小区物业客服经理韩元平介绍:“作为北京市首批生活垃圾示范小区,丰融园小区正确投放率现已达到95%。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借助居民垃圾分类个人意识的提升,丰融园社区也在新规落地三周年时被获评‘垃圾分类最美社区’。”
  社区发展有了新目标
  废弃空间嵌入绿色发展音符
  什刹海垃圾分类科普馆位于什刹海街道后海北沿52号。展示厅中一台为“碳”发电的自行车引人瞩目,参与者只需转动“踏”板,就能从屏幕上看见“碳”产生的全过程,并跟随指引,将碳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动能。
  “什刹海宣传教育基地于2024年1月份正式启动。原本是一座简易楼,通过疏解腾退、拆楼建绿,决定打造成居民身边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空间。刚开始周边部分居民听到‘垃圾’二字,就觉得又脏又臭。我们积极做了宣传,但还是有质疑声。2024年开馆的时候,住附近的居民也来参观了,都说没想到是一个科普馆,干净明亮,还学到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城建科科长孙金地介绍。
  据悉,自开馆以来,基地每月会组织5到8场活动,接待200余人,服务群体面向全区居民、学校、单位。
  除了科普馆,什刹海街道还在市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垃圾分类专项教育场馆,设置有垃圾分类溯源墙、老旧物件展示区、再生艺术展示区、漂流图说角等,此外在什刹海范围内的22个社区,都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栏、海报墙等,助推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平时居民倒垃圾时能看到宣传海报,遛弯儿时能看到宣传栏时常更新的垃圾分类知识。这种日常化的普及宣传慢慢根植在大家心里。就像我们社区20多位垃圾分类志愿者,不仅自己学,还带动家里人学,平时看到居民也会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后海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宝勇介绍,随着大家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后海社区的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有了不小的改善。
  截至目前,西城区已将2万余张宣传海报发放至所属社区,并充分利用群众身边阵地,在社区宣传栏、垃圾桶站、分类驿站、楼门口等位置进行了全面张贴。
  像什刹海街道这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场馆,西城区还有不少。天桥街道青少年垃圾分类科普室,主要针对地区青少年,主打“空间利用+科技展示+社会普及”理念;大栅栏街道的垃圾分类宣传长廊建在胡同里,搭配古朴的风格将科普知识“上墙”……全区不同空间的建设、发展、完善,在展示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政策、成果和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西城人的垃圾分类意识及环保理念,增强了大家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城市更新有了新动能
  商圈“圾”分迎来“盒聚变”
  走进昌盛大厦,正值中午用餐高峰,外卖员进进出出,上班族手里拎着食物。在大厦固定一角,摆放着厨余垃圾桶及外卖餐盒回收专用桶,有不少员工排队置换餐盒。“我平时经常点外卖,后来知道大厦开展‘以盒换盒’,就参加了。这段时间以来,学到了很多垃圾分类知识。尤其是厨余垃圾需要完全清理干净后,餐盒才能进行置换。”在大厦上班的郭旸说。
  2023年8月,由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指导,西长安街街道牵头,大厦物业联合三方公司启动了“盒聚变 新时尚”北京市外卖餐盒回收项目。在大厦的上班族只要把外卖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正确投放,清理干净外卖盒,就能到物业置换一个可再生餐盒。
  此外,昌盛大厦还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和监督工作。在楼内的每一层都能看到墙上张贴的宣传海报、分类标示,固定的位置整齐地摆放着厨余垃圾桶、外卖餐盒回收专用桶等。
  “刚开始的时候,各楼层的员工对分类知识不熟悉、意识不到位,需要我们二次分拣。经过一段时间大量的宣传,现在效果很明显,二次分拣少了。偶尔有做得不到位的,我们提醒一下,年轻人都很配合。”物业保洁主管兰全焕说。
  一系列举措下来,昌盛大厦其他垃圾日产量相比之前减少了10%。截至到2024年3月,厨余垃圾日平均回收量5公斤,月回收量150公斤左右,累积外卖餐盒回收量达2吨多。
  据悉,在西城区,各大商圈、楼宇在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上各有妙招。国际企业大厦引进了现代化垃圾分拣及配套设备设施。半自动化垃圾分拣台方便垃圾袋的破拆,可调节运输带传送速度;立式垃圾打包机将纸张等不规则的可回收物进行统一打包处理;壁挂式智能超声波雾化除臭系统可以对空气中的异味进行分解。西单商圈党建联盟自成立以来,积极打造“党建+商圈”的党建联盟,坚持党建引领,盘活商圈资源,坚持联盟单位轮值机制,着力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针对商圈楼宇开展垃圾分类,西城区多措并举,多角度、全方面通过不同策略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和回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提升了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和意愿;借助物业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实现了垃圾减量和变废为宝。楼宇企业在担负起垃圾分类责任的同时,也扮演了环境保护的角色,带领员工进一步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为构建可持续发展西城贡献力量。
  数说
  以从一而终的态度
  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
  在全市垃圾分类考评中,2023年,西城区成绩92.14分,获得首都核心区及城市副中心组第一名、全市16区第三名的好成绩,连续三年小组第一。
  多维度深入开展宣传动员
  2023年,西城区指挥部举办了8场大型活动,通过进社区、进公园、进楼宇、进学校,提高西城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其中,以“分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谱写生态文明时代新篇章”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北京教育电视台报道播出,形成了广泛的宣传。同时,各街道同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动员,促进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养成,报送工作信息12000余篇,辐射人群达10万余次。
  如今,西城区共有3000余名普法监督员长期参与“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每个社区都有一支由社区党员组成的普法监督员队伍,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引导、实践中,有效劝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此外,西城区还制定了《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社区“晒高招”工作方案》,组织各街道在社区开展“晒高招”活动。前期对各街道、社区进行评选征集推荐,从700余份材料中初步评审出垃圾分类“达人”家庭83个、最美分类员50名、最佳分类小区物业28个,在“西城家园”平台进行宣传展示,接受居民投票评比。同时,多渠道发布活动宣传预告,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通过“比一比、晒一晒”社区“高招”的方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动员家庭、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单位等,共同做好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水平,促进经验交流和学习,每月各社区发动基层党建力量,积极组织、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讲座、实践互动、积分兑换等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动员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与,提高居民分类投放意识和居民自主投放准确率。
  提升优化垃圾分类基础设施
  西城区居住小区和平房院落共2095个,设立桶站数量3668组,垃圾分类驿站271座,大件垃圾投放点333处,居住小区装修垃圾投放点346处,建立区一街一社区三级巡查模式,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基础设施周边环境整洁,有效运转。截至目前,2023年度区城管委检查小区桶站建设及分类纯净度4000余次,着重对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安全生产检查1200余次,对密闭式清洁站检查500余次,共发现并整改问题26000余处。
  其间,4个居住小区开展“定时定点”投放试点,选取部分胡同开展“垃圾不落地”流动收集模式,以便民为主导广泛征集居民意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稳步推进,目前各项工作开展较好。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19处,月均处理厨余垃圾约1000吨以上,切实缓解了末端处置压力,节约了清运成本。
  依托现有驿站、中转站等再生资源回收点位,创建15个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回收示范社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提升上门回收服务质量,不断完善西城区可回收体系建设。2023年共处置可回收物8.6万吨,为全区垃圾减量工作夯实基础。
  建立全链条机制强化精细管理
  西城区充分利用区级、街道级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将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信息和责任主体等全部接入系统,基本实现实时监测,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定期调度,督促清运单位提高服务作业质量,巩固非居民厨余垃圾称重收费工作成果。有序推进居住小区排放登记工作,对小区、桶站、分类驿站、小型收集车、收集单位、装修及大件垃圾投放点等台账信息进行全链条各节点系统梳理,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区、街道、社区、物业管理主体通过平台共享基础数据台账,监测垃圾处理流向、对垃圾分类全流程进行共同监管,通过垃圾分类及细化治理使垃圾全链条各节点(街道、社区、物业)人员更加明确工作职责,辅助完成日常管理任务,进行持续管理。
  此外,西城区率先推进厨余垃圾“公交化”新型收运模式。为彻底解决“绿桶”长期滞留影响市容问题,优化收运单位与餐饮单位直接的对接模式,最大限度减少转运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西城区率先实施试点工作,充分利用称重计量小程序等技术手段,以到站提醒的方式提前告知商户清运车辆的抵达时间,实现厨余垃圾“公交化”收运的新型模式。通过前期宣传、城管督促等方式,西城区厨余垃圾“公交化”收运工作已经全面推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