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创造力,才能在机器人中“夹缝生存”
原标题:2017-2018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最具创新力价值TOP100“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在其《失控》①...
原标题:2017-2018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最具创新力价值TOP100
“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在其《失控》①中不仅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同时还告诉我们如何与机器相处:“向机器中大规模地植入生物逻辑有可能使我们满怀敬畏。
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的时候,那些由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这是一种我们还很难想象的力量,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智能,也许某天可以与人类自己的创造能力相匹敌。
人类的创造力,也许总是属于那种华丽绚烂的类型,但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创造力值得一提—一种由无数默默无闻的‘零件’通过永不停歇的工作而形成的缓慢而宽广的创造力。”
沿着凯文•凯利的思维逻辑,像“财务机器人”这类新物种,只是我们现在、将来许许多多的创造物中的一个,这类新物种正在加速替代我们人类的基础劳动力,倒逼我们向分析、判断、决策、预测等非线性思维靠拢,甚至激活创造出一系列非线性思维和功能化的职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未来有可能被机器淘汰的365个职业概率》中,记者这个职业被淘汰的概率只有8.40%。最近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媒体业,在新媒体的强烈攻势下,出现了大量的停刊、停业、破产。
另外,在写作机器人的出现之下,大多数人会坚信媒体从业记者会和普通会计一样,最终被赶出职业圈,但BBC的这份调研结果,记者好像在未来“混”得不一定就糟糕,而且其被淘汰的概率比警察,甚至程序员还要低很多。
其实,理解起来不复杂:除了一部分既定规范模式的文章之外,记者实际上是一个偏向于非线性的职业,他们必须发现、挖掘、思考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有时,还需要用非线性思维进行创意写作,而智能机器人则只能根据历史数据信息进行编造,因此对抗记者的非线性思维,再高明的机器人也会卡壳。(本文摘编自《经理人》杂志283期,文 / 沈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