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据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今起播出六集“上海解放特辑”

  5月27日,又一个上海解放纪念日。提起这段历史,很多人熟悉“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比喻。但少有人知道,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上海,还居住着数千外国人,他们中有外交官、...

  5月27日,又一个上海解放纪念日。提起这段历史,很多人熟悉“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比喻。但少有人知道,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上海,还居住着数千外国人,他们中有外交官、新闻记者,有医生、商人。他们亲历了上海城市史上最重要的变化。
  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的六集“上海解放特辑”从今天起推出。昨天下午,当记者在工作室见到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王向韬时,他正为这一特辑做最后的精修与微调。
  一张老照片触动导演
  “原来,河滨大楼曾经住着这么多外国人!”尽管距离这一“发现”过去了多年,王向韬仍然记得当初那种惊讶的心情。
  “上海解放特辑”的策划从去年底启动,系列短片采用全英文史料,利用上海“老外”的视角讲述我党接管上海、管理上海,经受住执政大城市初考验的故事。但是,从“在沪西方人”视角讲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灵感,最早可以追溯到6年前。
  2015年,王向韬筹备拍摄抗战题材纪录片《战火围城》,为此专程到美国采访旧上海著名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主笔约翰·本杰明·鲍威尔的孙子托马斯·鲍威尔。“托马斯出生时爷爷已经去世了,关于爷爷的事,他能说的不多。”但从托马斯带来的许多资料中,王向韬看到了一张苏州河畔河滨大楼的老照片。“他说,父亲比尔·鲍威尔在抗战胜利后赶到上海,继承了《密勒氏评论报》,直到20世纪50年代返回美国,其间一直居住在河滨大楼。并且,比尔在解放上海战役中,亲历了苏州河战斗。”
  这张老照片触动了王向韬,与在沪西方人有关的这段隐秘历史似乎在他面前撕开了一个口子。循着这条线索,一有空,他就泡在徐家汇藏书楼,既翻《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的报道,也查阅驻上海外交官及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未出版口述史等。资料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终于在去年9月成书《一九四九:在华西方人眼中的上海解放》。
  “在沪西方人的这种‘第三方视角’是个很有价值的视角。”王向韬说。去年,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开始筹划,组织单位与王向韬一拍即合,定下了“上海解放特辑”的主题。这既是对青少年开展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外传播的创新探索。
  均采用一手全英文史料
  在上海生活了20余年的美国人费嘉炯(Andrew Field)现在是昆山杜克大学的教授,常年研究上海史,写了许多关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爵士乐、舞蹈文化的著作。在“上海解放特辑”中,他担任阐述故事的嘉宾主持。
  身为学者,费嘉炯的唯一要求是材料有据可查,讲述故事时客观、公正。今年3、4月,两人在电视台旁找了家咖啡馆,聊了好几次,费嘉炯终于被面前的材料说服了。
  “每集短片都从一个上海地标切入,如上海大厦、杨树浦发电厂、徐家汇藏书楼、南京路等。故事讲完后,再回到当下。”王向韬说。每个地标分别对应《解放》《旧上海的末日》《“紫石英号”事件》《为了光明的上海》《第一印象》《上海的新生》六个分集故事。
  在《旧上海的末日》一集中,费嘉炯站到了上海大厦宽阔的露台上,这里可以俯瞰苏州河。当年,居住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英国记者乔治·维恩等人,眼见寒冬中饥民冻死街头,币制改革失败后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偷运国库黄金出上海等乱象。
  “我们找到了哈里森·福尔曼留下的战地笔记,他在外滩亲眼看到解放军进攻黄浦公园,不入外滩大楼,在南京路上亲见解放军睡在人行道上。他发出了由衷赞叹。”王向韬说。
  在史料运用上,“上海解放特辑”引用了《纽约时报》《每日镜报》的报道以及美联社、路透社电文,还首度集中使用在沪发行的英文报刊如《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的新闻报道,均是一手英文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画面的呈现上,还采用了颇多中苏联合摄制组当年拍摄的彩色胶片素材。“70多年前,这支摄影队拍了不少解放后上海的面貌,比如南京路、外滩。”王向韬介绍,团队也尝试对当时的黑白资料使用AI上色技术,以便跟这些珍贵的素材匹配。
  最近几天,摄制组把先剪辑好的宣传片发给了费嘉炯。“他认为很好。”王向韬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商业咨询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